高职院校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
2013-01-16周加清
林 伟 周加清
(1.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2.中国百兴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常州 21302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应努力做到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在走入社会后能够实现从初级“有业”,到中级“乐业”,进而达到“创业”的目标。如何使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达到不断提升自身职业技术能力的目标,以满足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显得至关重要。
1 职业技术能力与培养现状
1.1 职业技术能力与职业教育目标
1)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门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1]。职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它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与相应的知识,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是合理的技能结构,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并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科学的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2]。
2)职业教育目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一方面要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决贯彻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与实施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根据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或使用内容合适的教材,采用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其他多方面能力训练的科目,使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行业、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锻炼和提高。这也是高职院校当前所必须重视的首要任务。
1.2 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和职业岗位对职业技术能力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对市场的反映程度不够灵敏。有的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论证,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适应企业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有的学校专业面较窄,划分过细,与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要求有较大差距,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差;有的学校缺乏专业发展意识,急功近利,重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和层次较低的专业,缺乏品牌和特色专业。
2)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办学需求,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据调查,一些高职学校仪器设备缺乏、老化,该开设的实验实训课开不了,该按规定课时做的实验不做了;即便是能够开设的实训课,学生上机现场操作的机会较少,使实验或技能训练课变成了观摩课,根本达不到教学基本要求和岗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校设备品种单一,实训场地和设备与教学脱节,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档次也不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与能力培养的需要。
3)实训教学未能真正落实,校外实训基地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尽理想。在教学组织实施中普遍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阶段、分课时上的传统做法,没有将两者同步进行;而所谓的技能训练也大都以计算机培训为主或少量学科的验证性实验,把能力培养的技能训练等同于实验或一般的毕业实习。一些专业技能训练或考核尽管列入教学计划但并没有真正完全实施到位。与此同时,多数专业的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时大都从事一般性的体力劳动,无法按照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训练,学生在操作现场观摩多,实际动手少。
2 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对策思考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轻院)结合自身特色以及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近几年来,重点从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下面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阐述其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改革思考。
2.1 调整专业设置,满足市场需求
1)制订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职机电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快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常州轻院专门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市场调研、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对岗位群、岗位素质、岗位能力要求、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符合市场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培养方案。按照学校的要求,就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专业岗位需求、学生就业去向、职业技能要求、职业素质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专业发展建议等问题,组织专业教研室骨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和毕业生中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获取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调研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初步提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进行充分讨论,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要求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进程安排、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材选用等给出建议,制订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2)划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方向。常州轻院通过广泛的调研、论证,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共设置了三个专业方向,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见图1。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方向划分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可采用“四阶段工学交替”教学组织形式,依托区域龙头企业“百兴集团”及周边企业,建立“厂中校”,搭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载体,具体按照“四阶段、分项目、不断线”工学交替的形式实施。第一学期,开展专业体验实践,使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工作岗位群及工作任务,感受企业文化。第三学期,开展专业提高实践,学生入企业操作运行机电一体化电设备,进行真实的生产加工,初步将校内基础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相互渗透。第五学期,开展专业顶岗实践,学生入企业对自动线等机电设备进行简单的安装调试,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企业实践。第六学期,开展专业就业实践,学生入企业对自动线等机电设备进行简单的维护维修,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逐步胜任工作岗位。
2.2 加大设备投入,开发“工学结合”课程
1)加大设备投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点[3]。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正常开展与有效实施,是基于实践设备的数量及完好率等来保证的。常州轻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有省级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电子电气实训中心、三菱共建实验室、西门子共建实验室等,以此作为专业实践课程的设备保障。同时每两个专业实验、实训配备一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实训设备的运行管理,以此保障设备的完好率。
2)校企合作开发“双证”课程。针对常州及周边地区对工业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作业单元自动线的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护维修、设备管理、技术改造人员需求紧迫这一形势,常州轻院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引入企业真实工作案例,并与企业人员合作,重点建设《工业机器人系统编程与维护》、《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PLC系统编程与维护》、《机电控制系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现场控制网络技术》等6门“工学结合”双证课程,培养学生真实工作能力。
3)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双证”课程内部结构。在岗位群工作任务引领下,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部结构,以达到某一级职业能力必须要有的综合能力[4]。在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时,将职业技能标准各项要求分解和量化,纳入课程标准中,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图2列举了《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的工作化项目设计。
图2 《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的工作化项目设计
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化”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把实践教学融入到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岗位工作的过程与要求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现实职业岗位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在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及时吸收最新科学技术知识与社会发展最新成果,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5]。
2.3 组建“订单班”、“冠名班”,建立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近几年来,常州轻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别与中国百兴集团组建订单班——“百兴班”,与宜兴协联有限公司、江苏恒立高压油缸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冠名班”——“协联班”、“恒立班”,使校企之间的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同时,学校组织人员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体制、运行与管理机制等进行专题研究,保证校内外基地正常运行,使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校内实训的组织与管理、企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毕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组织和考核、实习总结、鉴定和成绩评定等工作有章可循。学生在这些合作企业中通过专业体验实践、专业提高实践、专业顶岗实践和专业就业实践“四个阶段”的锻炼,能亲身体会到企业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加深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认识和理解,在循序渐进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术能力。
3 结束语
近几年来,常州轻院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对象,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座谈、调研,收集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要求,结合文献法对职业或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研究与分析,构建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不断完善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重点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逐步推进项目化课程建设,为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15.
[2]徐国庆,雷正光.德国职业教育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58-60.
[3]唐燕萍.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J].研究与探索,2002(22):28-29.
[4]李月芳.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25-27.
[5]顾艳霞,杨小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