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安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
2013-01-15徐敬灏
苏 娜 徐敬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引言
我国高校已经从高度重视规模发展,转移到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1]专业评估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施校内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对公安专业综合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且重要的工作。通过公安专业评估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评价过程的侧重、评价结果的运用,推动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发挥指挥定向的作用,引导公安专业科学发展,进而满足社会需要,保持公安专业良好的发展方向。因此,设计先进适用的公安专业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公安专业评估以公安类各专业为对象,依据评估标准,用可行的评估手段,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既是对公安专业教育质量的评判,也是公安院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部分。开展公安专业评估的重要环节与内容包括:一是对公安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包括设计原则、指标的选取;二是评估方法的选取,包括指标权重的计算,综合评价方法的构建。本文围绕上述两方面开展公安专业评价体系的研究,并选取公安管理学专业作为实证分析,希望为本科公安专业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公安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公安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是构建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是开展专业评估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准则,它体现着公安专业评估运行的客观规律,对于专业评估发展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具有保证作用。
1.科学性和先进性
设计的指标体系应能有效的反映出所评估的公安专业特征。
2.全面性和系统性
合理的指标层次结构,应能全面的反映所评估公安专业的基本状态,并能为评估提供必要的数据。
3.定性和定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综合评估公安专业,必须将所设计评估指标定量化、规范化,为采用定量评估分析方法奠定基础。
图1-1 公安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4.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设计的指标应具有可采集性和可量化性的特点,各项指标能够有效测度或统计。
(二)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在国内外学者关于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如图1-1的公安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该评估体系的目标层是公安专业评估,主准则层包括专业设置、专业保障条件、专业教学状况、专业教学产出四个方面内容,次准则层内容细化成15项具体可量化的评估指标。
(三)评估指标的内涵说明
1.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的是否科学合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水平。衡量一所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就是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支撑情况;专业方向的设置和专业特色水平,对反映专业建设水平具有标志性作用。[2]定位准确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专业定位与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的发展潜力和水平,因此专业设置既要着眼于当前的专业定位,又要办出特色,突出优势,更要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基于此,该级指标下又选取4个二级指标:定位与规划、培养方案、方向与特色、学科支撑。
定位与规划主要有两个观测点:专业定位与发展规划,专业定位主要指专业建设的总目标、人才培养的类型以及主要服务面向;发展规划主要涉及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发展规划。定位与规划的优秀标准是符合公安发展需要,符合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专业定位科学合理并有效实施。
培养方案是指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要与专业定位一致,其中涉及培养目标、要求、基本学分、学时要求、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设置,总体上衡量两方面内容: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及其执行情况。优秀的培养方案能够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优秀的培养方案是否能够取得好的成效,还需要严格的执行予以保障。
方向与特色主要是指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所谓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一定办学思想公安实战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公安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源。[4]实践基地的评价主要观测点有是否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警用教学器材的建设情况、驾校建设情况、战训场馆及模拟现场的建设情况、是否与地方公安机关合作搭建实习、教学、科研基地等,并对实践基地所取得的效果做综合评价。
其他物质保障主要考察公安专业建设经费是否充裕并持续增长,经费使用科学合理,能够发挥经济实效;专业教学实践等所需设施方面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并且使用便利;专业图书资料是否丰富,比如图书馆资料的收藏、引进和使用情况等。
3.专业教学状况指标
专业教学状况指标下设四个二级指标: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教学管理工作担负着整个教学运行系统的控制职能,高效的教学管理能够促进教学每个环节的顺利有序的运行,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对教学管理水平的评价可着眼于管理队伍的结构与水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及执行状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是否有效等。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构成了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改革的评价主要考察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否明确、科学合理,相关配套措施是否完备,执行效果如何;教学模式改革是否适当,采取的案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技术运用是否恰当,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5]
理论教学是专业教学活动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考察公安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可着眼于以下方面:一是看理论教学是否能够吸引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是否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二是看理论教学是否能够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理论资源的再设计、再开发,促进理论知识与公安实践的融合,提高理论教学的成效。
实践教学是公安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警务综合素质、实战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公安院校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组成,[6]因此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应着眼于:实验室的整体水平及使用率、实验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实习基地是否完备,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创建的独具特色的富有个性风貌的专业。[3]考察专业方向设置的合理性及特色性,其标准是专业方向设置符合公安发展需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现有专业条件,并在培养模式、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等方面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学科支撑主要考察学科建设和学位授予点,学科建设主要是指一级学科 “公安学”和 “公安技术学”的二级学科群的建设情况,是否有省部级以上的重点学科支撑;学位授予点考察是否有权授予本专业的硕博学位。
2.专业保障条件
专业建设的顺利开展需要充足的保障条件,根据保障条件的内容设立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实践基地、其他物质保障。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资源,专业教师的数量与结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以及公安实践水平都直接影响公安专业建设质量。科学、合理的公安专业教师的数量与结构要求师生比例不得低于1∶5,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得低于45%,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是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前提,观测点涉及获得的教学奖励、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重大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的数量。公安专业属于行业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因此师资队伍应推行 “双师型”教师,如此才能够胜任公安实践教学的开展。
课程资源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保障,主要包括课程和教材建设,课程由一系列的课堂所组成,其中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学质量取决于教材质量和课堂质量。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主要着眼于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双语教学课程、网络课程情况,是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数量与比例,是否有重点支持和规划的教材编写,是否有出版国家规划教材,是否建立了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价制度并执行良好,教材选用整体效果是否好等。
实践基地作为公安教育 “教、学、练、战”一体化模式中的基础平台,必不可少。实践基地主要包括教学中模拟实验室、警体课、射击课、驾驶课的实践场地、公安实战现场模拟、实习中的公安实践单位基地以及公安院校与公安实战部门共同搭建的培养基地等,它们是公安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习指导及实习效果是否良好;毕业设计 (论文)选题是否有意义、指导老师是否尽职尽责、设计(论文)考评及管理制度是否规范、设计 (论文)质量如何。
4.专业教学产出
是专业教育教学所有环节共同作用的直观反映,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就业情况以及学校的社会声誉。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专业教学产出的重要成果,主要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知识与技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考评;学生就业率主要考察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社会声誉主要考察公安机关及社会各界对公安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公安大学学生的评价,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反映及资助等。
二、公安专业评估模型
以上设计的公安专业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二级三层结构的指标体系,这些评估指标大多带有模糊性,根据模糊理论,把次准则层对主准则层的评判看成是一级评判,把主准则层对目标层的评估看成是二级评判,从而构成一个二级三层模糊评价模型。
具体评估步骤:
(一)因素集
是一个由指标组成的评估指标集合。根据图1-1公安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层次分析法,将公安专业评估分解为三个层次,其中,A={U1,U2,U3,U4}专业设置U1={U11,U12,U13,U14},专业保障条件U2={U21,U22,U23,U24},专业教学状况U3={U31,U32,U33,U34},专业教学产出U4={U41,U42,U43}。
(二)权重集
是一个表示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程度的集合。本文选取若干公安专业教授、公安机关领导、公安实践部门民警组成专家咨询组,各自对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给出相对标度,并计算出相应指标的权重。然后对专家们的权重值进行加总,求平均,再对权重的平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各项指标的最终权重,A1={ai1,ai2,…,aij}。
(三)进行一级评判
对每一个子评估因素集分别做出综合评判。
1.评语集
评语集是一个表示评估目标优劣程度的集合。这里采用评语集V={优,良,中,差}四个档次。
2.评估模糊矩阵
把公安专业评估子因素Ui集到评语V集看成是一个模糊映射,可以确定模糊评估矩阵Ri={rijk}。其中,rijk=dijk/d,dijk为评估子因素Ui集中第ij项评估指标被作为评语集中第k种评估Vk的专家人数,d为参加评估专家总人数。专家评估打分表如下:
表1-1 某专家对公安专业评估指标模糊评判
3.综合评判向量
根据模糊理论,运用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得Ui的综合评判向量Bi
Bi=AiRi=(bi1,bi2,…,bij)
(四)进行二级评判[7]
将每个子因素Ui看为一个因素,用Bi作为它的单因素评判,即得公安专业评估因素集U到评语V集是一个模糊映射集,U={U1,U2,…,U4}。
将每个Ui作为U的一部分,可以按它们的重要性给出权重A={A1,A2,…,A4},所以二级综合评判为:B=A R=(b1,b2,b3,b4),对评判结果进行归一化,按最大隶属原则得:Bk=max(b1,b2,…,b4),则得出模糊综合评判为Vk。
三、公安专业评估模型的应用——以公安管理学专业为例
根据前面建立的公安专业评估模型,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本科专业为例来说明上述评价模型的应用,具体如下:
(一)请10名专家测定各指标权重
A=(0.15,0.3,0.2,0.35)
A1=(0.15,0.35,0.3,0.2)
A2=(0.35,0.2,0.2,0.45)
A3=(0.2,0.2,0.3,0.3)
A4=(0.3,0.35,0.35)
(二)邀请10名专家对各指标进行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的评判
如上表1-1所示,得出模糊评判矩阵,并进行第一级综合评估。
(三)对公安专业进行第二级综合评估
归一化后,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得
B=max(0.34,0.28,0.19,0.19)=0.34=b1
所以评估结果对评语集中V1的隶属度最大,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公安管理学专业评估为V1=优。
四、结语——对公安专业评价的思考
(一)公安专业综合评价模型意义显著
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公安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适用性、简洁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该评估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化、模型化的综合评判系统,它不但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公安专业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能较好地评估出公安专业的整体水平,为公安专业建设者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因此在公安专业评估中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要正确认识公安专业评估工作,正确运用公安专业评估结果
众所周知,专业评估可以是外部评估也可以是高校内部组织评估,本论文所探讨的公安专业评估实质是公安院校为了进行质量监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水平而建立的自我评价体系,显然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之下的自我管理和监控。[8]因此,基于以上目的和目标的公安专业评估,不仅要注重评价过程的开展,更要重视对评价结果的正确解读和运用,将专业评估结果作为公安院校优化教学、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从而办出公安专业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
(三)公安专业评估研究仍存在不足,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首先是公安专业评价的指标体系还有空间可以做深入的细化研究和优化完善,如指标的增加和删减,重点考虑上下级指标之间是否能够包涵等问题。第二是专家队伍的选择,本研究由于时间有限仅仅选择了10名公安教育者参与咨询和打分,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专家的组成单一,各公安专业之间又有区别,因此在问卷过程中会出现困难,指标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异议,因此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应选择一些高等教育管理学专业的专家以及有一定教学管理经历的人员。第三是指标体系相对较粗,对指标的观测内容说明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减少专家自我主观测评的空间,从数量模型中进一步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因素。
总之,由于目前公安专业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少,可借鉴的资料有限,难免出现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尝试公安专业评估的初步研究,以期抛砖引玉,希望更多关注公安教育的同仁们关注公安专业评估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推动公安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为公安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李志义,刘志军等.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3]陈兰林,李忆华.浅析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原则[J].西北医学教育,2005,(6).
[4]秦立强,谭胜.浅议面向公安实战的公安教育教学新体系构建思路[J].公安教育,2009,(10).
[5][6]于群,杨志秋.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5).
[7]杜栋,庞庆华等.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尹文博.高等学校加强本科专业评估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