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提升幸福感的关联性分析
2013-01-13敬志红肖湘
敬志红 肖湘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近些年不断掀起的“圈地潮”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导致失地农民数量急剧攀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将会达到1亿人次,对于这一群体能否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安置关系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在此种背景下,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宁乡关山村为例,对该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幸福感现状进行总结,从中得出做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能够很好的提升其幸福感,对此政府应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以确保失地农民幸福感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关键词]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29-01
近些年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则是大量土地被征用,而农民则被安置在城镇当中,由于生活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应,导致其逐渐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使其生活质量下降。目前国内外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就土地征用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同时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幸福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失地农民的幸福感进行分析,本文以关山失地农民生活实际为例,探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提升幸福感二者的关系。
一、从幸福感角度分析关山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1.关山新村概况
关山过去是一个交通封闭、无产业优势的落后村庄,在新农村思想建设的指导下,以“探索一条路子,做好一篇文章,实现一大转变,致富一方百姓”为发展理念,经过几年的强力发展,目前已成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去年人均收入为15400元,关山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而与此同时关山地区的失地农民的幸福感指数也是年年攀升,关山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2.实地农民幸福感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幸福感对其而言主要指的是失地前后自身需求与所经历客观环境变化而共同作用之后所产生的需求和现实统一或失衡的一种心理体验。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对于其幸福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除了个体特征之外,最为主要的当属外部政策特征,对于失地农民幸福感的探索需要从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影响其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其收入情况、受教育情况、休闲及就业情况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关山地区通过积极构建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城乡统筹、创新管理、学有优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一系列政策,来努力提升关山地区失地农民的幸福指数。
二、提高失地农民幸福感的途径
1.创新失地农民安置补偿理念
目前,我国对于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是一种“不完全、超低”的安置补偿模式,该种模式无法切实解决失地农民保障及就业问题。因此在市局领导的统筹领导下,关山政府按照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标准为其提供社区化管理,通过统规整治、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的模式对居民点进行改造重建工作,通过统规整治对385户危房进行全面改造,同时对关山地区241户民宅进行了统一风格的改造建成农家乐示范区,同时新建了68栋别具江南风格的新民居,营造出一个生态宜居的新农村,营造了文明人居新环境。
2.扩展思路,积极为失地农民增加收入
对于失地农民而言,能够使其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提高收入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对此关山实施农村专业合作社模式,通过实施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土地进行市场化运作,开拓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土地经营模式。通过积极的引资建设,目前已在关山地区建成了一个五星级度假山庄以及56个农家乐,同时在建休闲度假项目有8个,2013年十月黄金周吸引游客高达10万多人次,很好的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收入,2012年关山人们人均收入为15400元,在全省位居前列。通过转变土地经营模式,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原则,建设开发了1000亩生态葡萄基地、1000亩四季水果采摘基地、500亩生态养殖基地等惠民工程,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富了居民,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
3.积极进行土地换保障制度
从关山新农民建设过程中来看,其很好的践行了土地换保障制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保障,以宅基地永久使用权置换城镇房产,秉承公平兼顾当地失地农民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分别从失业保险、就业、教育、安居等方面来对其进行很好的安置。目前投入500多万建立起了夕阳红公寓,从而实现老有所养。
4.积极发展农民教育事业,提高其文化素质
失地农民的素质与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是成正比的。对此关山新农民建设过程中积极发展农民教育事业。先后通过筹资为关山农村基础教育投入400多万元建立了省级标准化小学,同时积极引进人才提升农村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本着建百年名校的目的,很好的对当地农存基础教育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为当地居民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为了丰富居民生活,积极建立了居民服务中心、党员教育基地、科普活动中心以及居民文化广场等,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
三、结语
失地农民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而解决此类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长效的社会保障机制,从而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关山新农村建设在此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型新农村建设模式,通过一项项利民政策的出台,在为失地农民谋求福祉的同时也使得当地人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高,通过对其新农民建设进行分析可知,提升失地农民幸福感与社会保障机制密不可分,唯有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才能够切实提高失地农民的幸福感,从而保障新农村的顺利建设。
参考文献
[1]邢占军.城市幸福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陈传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心理与市民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3]刘天增,袁宗惠.解决失地农民失地保障问题值得关注[J].大连干部学刊, 2012, (1): 2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