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运转质态分析
2013-01-13尹棣棣严玉华刘勇军
尹棣棣 严玉华 刘勇军
[摘 要] 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技推广工作更要创新体系建设,让农村基层更加快捷方便的接收新信息、新技术和新产品。本文中主要介绍了仪征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和运作。
[关键词] 农技 服务 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16-01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建立一种新型的、协作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探索其有效的运营机制,使农业新信息、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能够便利、快捷、低成本地传递到农村基层,是目前农技推广工作的迫切要求。但是,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实际运转过程中,存在人员老化、知识陈旧、岗位设置不合理等诸多不良因素,造成农技推广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
一、仪征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仪征市现辖9个镇、2个办事处,137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56.2万人,农业人口29.3万人,耕地面积61.2万亩。共有镇级农技推广机构20个,其中: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1个、畜牧兽医站9个。编制数202个,其中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24个、畜牧兽医站78个。实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178人,①按年龄分:35岁及以下29人(占16.3%),36-50岁102人(占57.3%),51岁以上47人(占26.4%);②按学历分:高中及以下56人(占31.5%),中专36人(占20.2%),大专48人(占27%),本科及以上38人(占21.3%)。
2010年底,仪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已顺利完成配套改革,实现经营性职能与公益性职能的分离,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了综合设置。乡镇畜牧兽医站为市农委派出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含农业、农机、林业、渔业等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由乡镇管理为主,人、财、物统一由当地乡镇政府直接管理,业务上受农委的直接指导。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内人员实行市级财政按照每人每年2.5万元定额补助,并视财力状况逐步增加。该项经费由市级财政直接预算到市农委,由农委考核后直接拨付到乡镇兽医站,以站为单位独立核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按需设岗、以岗定人,人员工资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实行“一人一编一卡”,工资由财政统一打入个人工资卡,工作经费由政府给予的一定的财政补助。分流人员本着“积极稳妥、妥善安置”原则,采取提前退休、置换身份、辞聘创业等多种途径,未能提前退休人员鼓励创业,开展经营性服务,人事档案移交到市人才交流中心。
2012年,全市11个镇(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完成了条件建设,项目实际总投资1050.2万元。新建、改扩建业务用房7050.36平方米,购置仪器、办公设备291台(套)。各中心门牌制度统一、仪器设备配置齐全、功能分区合理、面貌焕然一新,极大改善了基层农技推广环境和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调动了基层开展技术推广服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问题
1.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镇(办事处)在岗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中,35岁及以下有29人,仅占全市的16.3%;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86人,不到一半,农技推广人员出现断层,接受新知识能力差,很难担当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2.在岗不在编和在编不在岗问题比较突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政事职能不清、上级农业部门想管管不到、镇办想管却管不好的现状。实际工作中,很多农技人员参与当地政府的日常事务多,从事技术性、专业性工作少。乡镇农服中心不在岗人数32人,占27%。部分乡镇(办事处)召回留用了一批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分流人员,却无法解决其编制问题。
3.农技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亟待更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身兼数职,造成部分农技人员荒废主业,推广农业技术的职能和自身的业务技能逐渐被淡化;农技人员因经费紧张,参加培训及继续深造的机会少;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思路不宽,缺少具有特色作物、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示范推广的科技人员,缺乏懂市场、会经营、能管理、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农业科技人才;不少农技人员只懂粮棉油,不知优高新,对农业新品种、种养新技术、加工技术、市场服务等不熟悉、不在行,面对广大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新要求,显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要求。
三、对策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优化农技推广发展环境。从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农技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及时研究解决农技推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把农技推广工作抓实抓好。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领域,创新宣传方式,结合开展“科技下乡”、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广泛开展社会面宣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农技推广工作的良好氛围。
2.立足地方实际,进一步优化农技推广管理体制。要认真落实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意见的要求,从有利于农技推广工作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突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努力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为了经营而服务的问题。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探索推进村级农技服务站点建设,根据农技推广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以及工作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实行目标管理,努力调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农技推广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农技推广保障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技推广投入中的主导作用,按照农技推广法中关于“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按规定使该资金逐年增长”的要求,加快建立农技推广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依法保障市镇农技推广专项资金,确保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农业项目,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技推广事业,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根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规模和绩效,科学测算工作经费,全面落实绩效工资政策,将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基本运转经费等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给予保证,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
4.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广农业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靠人。当前农业科技发展很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技能不断涌现,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农技人员培训长效机制,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批选派农技人员到农业高等院校脱产培训,鼓励在职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教育,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业务素质、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积极探索实行人员动态管理,逐步建立总体稳定、人尽其才的人员进、管、出新机制,不断补充专业技术人员,更新优化队伍结构。制定政策激励和保障措施,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到基层一线工作。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机制,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对现有人员加强培训,逐步淘汰非专业的农技人员,引进一批专业农技人员充实到基层一线。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农产品质量、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引进专业实用人才;围绕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技术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精干、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5.创新推广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要始终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农技推广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加快推进农业服务信息化,健全农业科技快速进村入户机制,大力推行“包村联户”工作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服务模式,创新农民技术培训方式,实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率。按照“一主多元”的思路,积极支持多元服务组织发展,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广泛开展品种引进、农资供应、试验示范、标准化生产指导、农产品市场营销等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的技术服务活动,扩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覆盖面,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实际需要,大力推广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主推农药和主推配方肥,认真做好试验示范工作,创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引领农民自觉应用先进科技,提高科學种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文甫.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
[2]陈甜. 南通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宋睿.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新探索[D].河南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