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烟碱·苦参碱微囊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的试验
2013-01-13张华伟栾媛刘爱华
张华伟,栾媛,刘爱华
(1.黑龙江省平山林业制药厂,黑龙江 哈尔滨150324;2.黑龙江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宾西林场,黑龙江 哈尔滨150400)
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1]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2]。美国白蛾在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近几年经观察,在山东省1年能发生3代。其幼虫食性很杂,被害植物主要有白蜡、臭椿、法桐、山檀、桑树、苹果、海棠、金银木、紫叶李、桃树、榆树、柳树等。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为害的习性,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上千只幼虫危害,常把树木叶片蚕食一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km。根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介绍,目前,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陕西、河南、内蒙古、吉林、江苏、安徽等省市已经出现了美国白蛾疫情[3]。国务院办公厅为防治美国白蛾专门下发了通知,这是中国林木害虫防治史上的第二次,这说明防治美国白蛾的紧迫性[4]。
3.6%烟碱·苦参碱微囊悬浮剂是黑龙江省平山林业制药厂为防治美国白蛾而专门研制的一款植物源微胶囊制剂,是以植物提取物烟碱、苦参碱为主剂加工而成的,具有高效、低毒、易降解、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和触杀、胃毒、熏蒸性质,是新一代高效广谱环保杀虫剂[5-7]。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药剂
3.6%烟碱·苦参碱微囊悬浮剂,黑龙江省平山林业制药厂生产;20%灭幼脲悬浮剂,安阳市瑞泽农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2 防治对象
美国白蛾。
1.3 使用工具
果园用长杆喷雾器。
1.4 试验地点
辽宁省国营新民市苗圃,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为沙壤土,防治作物为3年生白蜡树。
2 试验方法
将林地划分为6个小区作为试验标准地。3.6%烟碱·苦参碱微囊悬浮剂设4个小区,分别按800倍液、1 200倍液、1 600倍液、2 000倍液处理。20%灭幼脲悬浮剂设1个小区,按1 600倍液处理。清水对照设1个小区。美国白蛾2~3龄幼虫发生期喷药,施药时,加水稀释搅拌均匀,使用果园用长杆喷雾器对白蛾网及周围树叶进行均匀喷雾,用药量以枝叶湿润不滴为宜。
施药前调查一次虫口数,施药后1、2、3、5、7d调查虫口数。每小区调查5株白蜡树叶片上的存活美国白蛾数量,分别计算幼虫死亡率及防治效果。
虫口死亡率(%)=[(处理前虫口数-处理后虫口数)÷处理前虫口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前虫口死亡率-对照虫口死亡率)÷(1-对照虫口死亡率)]×100
3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3.6%烟碱·苦参碱微囊悬浮剂对美国白蛾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800倍、1 200倍、1 600倍处理1d后幼虫死亡率基本达到85%以上;20%灭幼脲悬浮剂防治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提高,7d后虫口死亡率达到77.92%。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美国白蛾幼虫防治效果
4 结论
由于美国白蛾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为害的习性,在防治美国白蛾时药剂很难穿透网幕接触到虫体,这是一般药剂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因此在防治时必须使用具有熏蒸或内吸性质的药剂。
4.1 灭幼脲属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在幼虫期施用,使害虫新表皮形成受阻,延缓发育,或缺乏硬度,不能正常蜕皮而导致死亡或形成畸形蛹死亡。但灭幼脲防治美国白蛾起效慢,在美国白蛾暴发期不推荐使用20%灭幼脲悬浮剂。
4.2 苦参碱是天然植物农药,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在大自然中能迅速分解,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环境;烟碱对害虫有触杀、胃毒、熏蒸作用,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麻痹神经,烟碱的蒸气可从虫体任何部位侵入体内而发挥毒杀作用,但烟碱易挥发,故持效期短。把烟碱、苦参碱与微胶囊技术结合起来,克服了其易挥发、降解快的缺点。从试验结果可知,3.6%烟碱·苦参碱微囊悬浮剂速效性好,应是烟碱的熏蒸性质发挥了作用,穿透网幕直接击倒幼虫;随着时间的延长,3.6%烟碱·苦参碱微囊悬浮剂处理的虫口死亡率在不断提高,由此可知微胶囊技术克服了烟碱、苦参碱易挥发、降解快的缺点,可以在美国白蛾的防治中广泛推广应用,实际防治时推荐稀释1 600倍。
[1]方承莱.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三十三册):鳞翅目灯蛾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局,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选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34-241
[3]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林业部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56-64
[4]国家林业局造林司.造林司与有关省区共商美国白蛾防控工作[EB/OL].[2012-09-26].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586/content-564041.html
[5]郭利丰.农药微胶囊的应用开发进展[J].浙江化工,2004,35(10):23-26
[6]袁昂,黄次沛.微胶囊农药概述[J].农药,2000,39(6):1-4
[7]梁冶齐.微胶囊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