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家集注杜诗》“吴体”考

2013-01-13陈广忠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律诗杜诗平仄

陈广忠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九家集注杜诗》“吴体”考

陈广忠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对于杜诗中“吴体”的内涵,一千多年来一直未有定谳。通过对《九家集注杜诗》中标注“吴体”的四首诗的格律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吴体诗”是一种平仄相对自由,即允许失粘、失对存在的律诗。它的平仄、用韵、粘对、拗救、对仗、字句等,与律诗相同。“吴体诗”与“拗体诗”无关。两者的区别是:“吴体诗”的失对、失粘,并不需要用任何平仄来进行补救。而“拗体诗”是有“拗”有“救”的律诗,它在律诗规范的范围之内。“吴体诗”来源于吴地“俚俗”之诗,杜甫推而广之。北宋晚期赵次公尚能准确分析,清代仇兆鳌、黄生已不能正确解读。

杜甫;吴体;考释;赵次公

《九家集注杜诗》为南宋成都人郭知达所编,刻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八月。本书集王安石、宋祁、黄庭坚、王洙、薛梦符、杜田、鲍彪、师尹、赵彦材等九家(实则二十余家)注文和评论于一帙,成为目前保存最早的杜诗善本。

在九家中,真正注过杜诗的,只有薛、杜、鲍、师、赵五人,而他们的注本皆已亡佚。北宋末期蜀人赵次公(字彦材)研究杜诗影响最大。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载,有《赵次公注杜诗》59卷;明代周复俊编《全蜀艺文志》,载有赵次公撰《杜工部草堂记》;《九家集注杜诗》曾噩序谓赵次公撰有《杜诗正误》。在《九家集注杜诗》中,就引用了赵次公注4999次,其中就有重要的有关“吴体”的三次记载。对杜甫自注和赵次公所注四处“吴体”进行分析,成为正确解读“吴体”的关键。

一、《愁》之“吴体”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在夔州作《愁》,曾自注:“强戏为吴体。”因此这首诗便成为研究杜诗“吴体”的典范作品。其诗如下:

江草日日唤愁生,

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

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南国,

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

人今罢病虎纵横。

对于这首诗“吴体”的诠释,前人多有涉及。清代杨伦笺注《杜诗镜铨》卷15引宋人蔡宽夫《诗话》:“子美以‘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为吴体。虽若为‘戏’,然不害其格力也。”[1]739蔡宽夫认为《愁》之颔联为“吴体”。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明代胡应麟《诗薮》称:“老杜吴体,但句格拗耳。……遍读老杜拗体,未尝有此等语,独‘盘涡浴鹭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稍类。”[2]1600可知胡应麟也认为颔联属“吴体”。

清代黄生《杜工部诗说》卷9讲道:“《皮陆集》中亦有吴体诗,大抵即拗律诗耳,乃知当时吴中俚俗为此体,诗流不屑效之,独杜公篇什既众,时出变调。凡集中拗律皆属此体,偶发例于此,曰‘戏’者,明其非正声也。”[3]367黄生并没有指出这首诗“吴体”的具体特征,并且他指出的“吴体诗”就是“拗律诗”这个观点也不能成立。

分析其平仄格式,是解读“吴体”的关键。其平仄格式是:

从对《愁》的平仄格式的分析可以知道,这首诗失对5例,失粘2例,拗救1处。而集中在颔联的,出句失粘,对句失对。但是无须拗救,所以不是黄生所说的“拗体诗”。这里的分析,完全符合蔡宽夫和胡应麟认为颔联为“吴体”的观点。再加上首联出句、颈联对句、尾联对句的失对,这应该就是杜甫“戏为吴体”的全部内容。

二、《释闷》之“吴体”

《释闷》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杜甫时居成都草堂。

四海十年不解兵,

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

扬鞭忽是过湖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

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

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

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

眼暗不见风尘清。

对于本诗体,方回《瀛奎律髓》归于“七言”,浦起龙《读杜心解》归于“七排”。而注文中说:“此篇可古可排,为乱极思治之诗。”[4]819为何会出现“可古可排”界限不清的问题?这是由于“吴体诗”的平仄自由造成的。

赵彦材的解释是:“诗六韵谓之古诗,而中四韵尽对,谓之近体。而字眼不顺,句之平仄不拘,盖所谓吴体者乎?”[5]226赵氏指出“吴体”有两个特征:其一,“字眼不顺”。律诗的所谓“字眼”,指的是平仄音段的二、四、六分明处,此为重音之所在。其二,“平仄不拘”。即允许失对、失粘现象存在。赵氏可谓是读懂老杜“吴体”的千古一人。

而《瀛奎律髓》中评论说:“此亦所谓‘吴体’拗字。”[6]816方回认为本诗属“吴体”,然亦未明确指出其特征。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

通过对《释闷》的平仄分析,可以知道,本诗第二联、第三联、第四联、第六联出句和对句,都存在失粘、失对现象,第五联对句有失对1处。全诗共有失对11处,失粘7处。另外,本诗有大拗、孤平拗救各1处。赵氏所云“字眼不顺”,应该就是指的“失粘”、“失对”。可以看出,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三、《寄岑嘉州》之“吴体”

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其诗为:

不见故人十年余,

不道故人无素书。

愿逢颜色关塞远,

岂意出守江城居。

外江三峡且相接,

斗酒新诗终自疏。

谢朓每篇堪讽咏,

冯唐已老听吹嘘。

泊船秋夜经春草,

伏枕青枫限玉除。

眼前所寄选何物,

赠子云安双鲤鱼。

赵次公云:“诗乃吴体,故不拘诗眼。”[5]504本诗的平仄格式为:

这首诗为七言排律。其中失对三句,共6字。失粘三句,有4字。其中有第二联、第六联出句失对、对句失粘。但不存在拗救问题。另有首联对句为孤平拗救。第六联“何”字拗,“选”字救。可以知道,本诗符合赵氏“吴体”之要求。赵次公所云“不拘诗眼”,也就是说,二、四、六处的失粘和失对,不必拘泥于平仄格式。

四、《晓发公安数月憩自此县》之“吴体”

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原文如下:

北城击柝复欲罢,

东方明星亦不迟。

邻鸡野哭如昨日,

物色生态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

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已陈迹,

药饵扶吾随所之。

赵次公云:“此篇盖吴体矣。”[5]607本诗的平仄格式是: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失对,颔联失粘、失对,颈联出句失粘,尾联对句失对。共出现失对5处。本诗出现大拗1处。赵次公确定为“吴体”,也是符合他的标准的。

通过对杜甫和赵次公四首“吴体诗”的格律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吴体诗”是一种平仄相对自由,即允许失粘、失对存在的律诗。它的平仄、用韵、粘对、拗救、对仗、字句等,与律诗相同。“吴体诗”与“拗体诗”无关。两者的区别是:“吴体诗”的失对、失粘,并不需要用任何平仄来进行补救。而“拗体诗”是有“拗”有“救”的律诗,它在律诗规范的范围之内。“吴体诗”来源于吴地“俚俗”之诗,杜甫推而广之。宋人赵次公、蔡宽夫的分析是正确的,而清代学者黄生将“吴体诗”与“拗体诗”混为一谈,显然是对杜诗的误解。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则已经对“吴体”不甚了了,干脆删掉了赵次公三处重要的记载和精当的分析。

杜甫“吴体诗”的价值在于:其一,它是在律诗规范的条件下,对格律进行的一种内部形式创新,使律诗的平仄、粘对规律,有了较多的自由运用的空间,从而使律诗的创作,增添了新的形式。其二,“吴体”诗的平仄相对自由,允许失粘、失对存在,这就为词律的主体之一——五、七言,以及九言、十一言的平仄规定,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改造律诗、催生词律,杜甫起到了开拓的作用。其三,“吴体”诗对律诗的改革,对唐、宋诗歌的创作和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涌现了皮日休、陆龟蒙、欧阳修、黄庭坚、陆游等一大批追随者,并绵延千载。杜甫善于吸取民间的文学形式和思想营养,终于使“俚俗”的“吴体”,逐渐走入了大雅之堂。

“吴体诗”的缺陷在哪里?从严谨的诗律角度来说,也可以认为“吴体诗”是杜甫律诗创作的失误。随意改变律诗的平仄和粘对规律,使律诗的核心发生了紊乱,势必造成律诗不“律”的结果。因此《杜诗补注》卷下《愁》“江草”以下四句云:“朱瀚亦尝辩驳之,疑非少陵手笔。”[7]1050这里就怀疑与规范律诗不太相同的“吴体诗”,与大诗人杜甫无关。这个看法,应该是代表了正统格律派的观点。

[1](清)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清)黄生.黄生全集: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4](清)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元)方回.瀛奎律髓[M].合肥:黄山书社,1994.

[7](清)仇兆鳌.杜诗补注[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The Research on“Wu Style”in“Du Fu's Poetry Variorum by Nine Authors”

CHEN Guangzhong
﹙ Department of Chinese,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For the past years,there have been disagreements on the connotation of“Wu Style”in Du Fu's poems.“Wu Style”is a metrical poetic styl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with free tonal patterns,and permits non-cohesion or non -couplet.Zhao Cigong,in the late period of Northern - Song Dynasty,could analyze it accurately.But in the Qing Dynasty,Qiu Zhaoao and Huang Sheng could hardly decode it.The paper analyzes thoroughly the tonal patterns of four of the metrical poems marked“Wu Ti”in“Du Fu's Poetry Variorum by Nine Authors”,and offers new insights to the decoding of“Wu Style”.

Du Fu;Wu Style;Zhao Cigong;four pieces;textual research

【责任编辑:郭德民】

I207.21

A

1672-3600(2013)04-0037-04

2013-02-05

陈广忠(1949-),男,安徽淮南人,教授,中国诸子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律诗杜诗平仄
律诗的开合结构
工而能变方有味——浅谈律诗的对仗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篆刻杜诗记
春天的马蹄声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滇风诗说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