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羽绒服装》新旧标准差异

2013-01-11

纺织科技进展 2013年1期
关键词:羽绒服装填充物羽绒

李 津

(1.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福建 福州350026;2.福建省纤维检验局,福建 福州350026)

随着羽绒服设计、款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把羽绒服装作为冬天服装的必备品。如今,广大消费者除了关注保暖、时尚之外,健康和环保也成了羽绒服消费的新趋势。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原标准GB/T 14272-2002《羽绒服装》[1]已不能满足现今需求。作为我国核心服装标准之一,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国家标准委员会于2011年对其重新修订,新标准GB/T 14272-2011《羽绒服装》[2]于2012年2月1日正式实施。

1 结构和特点

新标准根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3]给出的规则起草,规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要求、检测方法、检验分类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在附录里规定了羽毛羽绒的理化指标要求、成品充绒量试验方法、羽毛羽绒的试验方法、缝子纰裂程度试验方法、织物防钻绒性试验方法(摩擦试验法)以及鹅、鸭毛绒的显微结构和特征等。

新标准较旧标准的显著特点是摒弃了重外观、轻理化的编制思路,更注重理化性能的考核,不仅兼顾了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4]的相关要求,还统一了服装成品与面料标准的要求。

2 主要变化

2.1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GB/T 14272-2002《羽绒服装》适用范围规定“适用于以纺织织物为原料,以羽绒为填充物,成批生产的各种服装”,新标准修改为“适用于以纺织机织物为主要面料,以羽绒为主要填充物生产的各种服装”,对所采用的原料进行重新定义,明确了“以纺织机织物为主要面料”,排除了针织物为主要面料的可能,但是没有严格限制主要面料以外的面料的种类。而填充物也由旧标准的“以羽绒为填充物”改成“以羽绒为主要填充物”,顺应了市场对羽绒服装填充物多样化的需求。

2.2 增加了羽绒服装的术语和定义

新标准将羽绒服装所涉及到的羽毛、羽绒、耗氧量、婴幼儿服装等23个专业术语进行明确规定,使其更加清晰明了,减少因术语定义理解不同而产生的分歧和误解。

2.3 使用说明

新标准使用说明增加了按GB 18401规定执行,同时明确规定“应标注填充物的名称、含绒量和充绒量”。因GB 5296.4有一条款规定安全技术类别,故增加按强制性标准GB 18401规定执行,体现了国家标准与强制性标准的一致性。

2.4 外观质量

2.4.1 判定规则

新标准的单件(样本)外观判定中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修改了成品质量缺陷判定内容,使得新标准的判定规则较原标准有一定的提高。一等品判定规则由“严重缺陷数=0 重缺陷数=0 轻缺陷数≤7或严重缺陷数=0 重缺陷数≤1 轻缺陷数≤3”改为“严重缺陷数=0 重缺陷数=0 轻缺陷数≤6或严重缺陷数=0 重缺陷数≤1 轻缺陷数≤3”,缩减轻缺陷数;而合格品的判定规则则直接删除了原标准中“严重缺陷数=0 重缺陷数≤2轻缺陷数≤2”,并将原标准中合格品中“严重缺陷数=0 重缺陷数=0轻缺陷数≤10” 修改为新标准中合格品为“严重缺陷数=0 重缺陷数=0轻缺陷数≤8”。而对于原标准合格品中严重缺陷数为0 重缺陷数≤1时,新旧标准中轻缺陷数没有变化,仍为≤6。

2.4.2 质量缺陷判定

经过对近年羽绒服装质量出现的问题的总结,羽绒服装的质量缺陷判定在新标准中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删除严重缺陷:“充绒量允许偏差小于-5%”,这样外观质量不再对充绒量进行考核。

2.4.3 外观疵点

外观疵点是外观质量中变化比较大的部分。原标准根据面料的不同(一种是以棉布、涤棉为面料,一种是以尼丝为面料)将外观疵点分为两个大类。新标准的外观疵点取消这一分类,由原标准中的表3和表4,整合成新标准中的表3。疵点名称和各部位允许存在程度相较于原标准,均有较大的变化(表1)。

表1 新旧羽绒服标准中疵点名称的变化

2.5 理化性能

2.5.1 安全性能

由于GB/T 14272-2002《羽绒服装》开始实施时,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还未出台,所以旧标准在安全性能方面考核的指标比较少。新标准在原标准已有的耐干摩擦色牢度、甲醛含量、pH值3个方面的基础上补充了耐水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和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基本安全技术项目的考核,并对甲醛含量、pH值和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指标不再规定具体数值,均按GB 18401规定执行。

2.5.2 色牢度

原标准色牢度考核耐干、湿摩擦色牢度、耐洗色牢度以及耐光色牢度,一等品、合格品指标均相同。新标准将面料、里料的色牢度分开考核:面料增加了耐水色牢度,而里料则只考核耐干摩擦色牢度、耐水色牢度的沾色程度以及耐皂洗色牢度的沾色程度,技术要求也随产品等级的不同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例如耐光色牢度,由原来的按≥4级考核,改成按优等品≥4级,一等品≥3-4级,合格品≥3级考核,另外起绒、磨毛、植绒类面料的湿摩擦色牢度的合格品指标允许比标准值低半级。新标准还增加了“婴幼儿服装的色牢度按FZ/T 81014规定执行”,对婴幼儿服装的色牢度考核进行补充,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新标准明确规定耐洗色牢度的测定按GB/T 3921的方法A(1)进行,单纤维贴衬。耐水色牢度也采用单纤维贴衬。耐光色牢度测试则按GB/T 8427-2008的方法3规定。

2.5.3 强力

新标准的缝子纰裂程度试验方法按标准附录D规定,将原标准的“参照采用FZ/T 20019-1999《毛机织物缝口脱开程度试验方法》”删除,将夹钳对试样的有效夹持面积规定为2.5cm×2.5cm;试验施加的负荷,原标准为“面料、里料负荷为100±5N”,新标准将面料分为丝绸和其他织物,其中丝绸又按克重分为两类;里料试验负荷改为70±1.5N。试验结果若3块试样中仅有1块出现滑脱,则计算另两块试样的平均值,若3块中有2块或3块出现滑脱,则结果为滑脱。纰裂技术要求仍为≤0.4cm,并明确规定纰裂试验结果出现织物断裂、织物撕破或缝线断裂现象判定为合格,出现滑脱现象判定为不合格,这条规定方便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纰裂异常进行判定,旧标准中未提及上述结果及判定。纰裂的取样部位取消了裤后缝,也不再考核成品裤后裆接缝强力。

2.5.4 防钻绒性

随着羽绒服消费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问题浮出水面,其中钻绒性尤为突出,而原标准并没有对钻绒性进行规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标准则对防钻绒性进行明确规定,并在附录里增加了防钻绒性的测试方法。防钻绒性仅考核与羽绒直接接触的织物。

2.5.5 其他方面

旧标准中没有提及儿童安全性能,新标准对儿童及婴幼儿服装安全性有特别的要求,主要从儿童上衣拉链安全规格、童装绳索和拉带安全要求、婴幼儿服装的衣袋缝纫强力以及婴幼儿服装的钮扣等不可拆卸附件拉力等四方面考核。涉及到GB/T 22702-2008《儿童上衣拉带安全规格》[5]、GB/T 22704-2008《提高机械安全性的儿童服装涉及和生产实施规范》[6]以及FZ/T 81014-2008《婴幼儿服装》[7]这些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完善了对儿童服装的安全性能考核,保证了对儿童服装考核的特殊性。

2.6 填充物

(1)随着羽绒服装种类的丰富多样化,原先的标准已不能满足羽绒服装市场的需求,羽绒服装新标准取消了“羽绒品质中含绒量、蓬松度、耗氧量、清洁度、异味及微生物(嗜温性需氧菌、粪链球菌、亚硫酸还原的梭状芽孢杆菌、沙门氏菌)的指标按FZ/T 81002的规定执行”的规定,在标准附录A里对这些指标进行规定,并增加了“绒子含量、残脂率”的指标,修正“异味”为“气味”。同时,规定“当耗氧量≤10mg/100g时,不考核微生物指标”。这些指标的测试方法均包含在标准附录C《羽毛羽绒的试验方法》中。

(2)新标准附录A《羽毛羽绒的理化指标要求》与旧标准引用的FZ/T 81002中羽毛羽绒的理化指标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的变动:

①根据“羽绒的含绒量明示值不得低于50%”这一要求,仅对含绒量≥50%的羽绒给出判定范围。

②按含绒量分档更加细致,增加中间档含绒量考核允差,即增加了含绒量为55%、65%、75%、85%、95%几档,更符合不同档级服装的需求。

③含绒量极限偏差只考核下偏差,不考核上偏差。偏差由“±3.0”统一为“-3.0”,对消费者来讲含绒量当然是越大越好,也方便企业生产,考核指标放宽,确实更加合理。

④绒子占含绒量≥90%,改为绒子含量≥含绒量×90%(这两个“含绒量”均为标称值),直接为一个考核值。含绒量和绒子含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含绒量合格,绒子含量不一定合格。

⑤长毛片含量考核指标有所放宽:按含绒量由高到低排列,长毛片含量由“≤0.5%~3.0%”修改为“≤1.0%~5.0%”。

⑥蓬松度考核指标也有所放宽:按含绒量由高到低排列,蓬松度由“13.0、14.0~15.5、16.5cm”修改为“11.5、12.5~14.0、15.0cm”。

⑦残脂率考核指标由“≤1.0%”修改为“≤1.3%”。

另外,微生物的卫生要求则与FZ/T 81002基本一致,单位由原来的“cfu/g”更改为“CFU/g”。

3 意见和建议

(1)关于异味。新标准条款4.12理化性能里涵盖了GB/T 18401所有常规项目的技术要求,唯独没有“异味”,而条款5.5理化性能测定里提到“异味的测定按GB 18401规定”。有测定方法没有技术要求,给企业和检验机构带来一定困惑。

(2)关于填充物规定。新标准在质量缺陷判定里将外观质量里唯一涉及到填充物的严重缺陷“充绒量允许偏差小于-5%”删除,而继续将“填充物”这一条款插在外观质量的条款中,存在一定的适用性问题。

(3)新标准规定“当耗氧量≤10mg/100g时,不考核微生物指标”。从目前市面上或生产线上的羽绒产品来看,大部分的羽绒的耗氧量都低于10mg/100g,但微生物指标却不尽如人意。耗氧量与微生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耗氧量的大小对需氧性菌类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厌氧性菌类并不会受到大的影响。标准发布之后,这一条款在各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企业也陷入茫然:微生物是考核还是不考核呢?好在很多羽绒企业从保护消费者健康角度出发,严格控制羽绒微生物含量,自行提出根据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进行考核,从而控制羽绒的品质。

4 结语

新标准增加了产品安全技术要求和细分色牢度面料及里料、儿童及婴幼儿服装安全性等考核要求,以及羽毛羽绒理化指标要求、羽毛羽绒的试验方法;修改了纰裂、成品质量缺陷和单件外观判定。新标准的修订不仅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考虑到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为羽绒服装的生产和销售提供良好的质量控制依据。

[1]GB/T 14272-2002 羽绒服装[S].

[2]GB/T 14272-2011 羽绒服装[S].

[3]GB/T 14272-2011 羽绒服装[S].

[4]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S].

[5]GB 18401—2010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S].

[6]GB/T 22702-2008 儿童上衣拉带安全规格[S].

[7]GB/T 22704-2008 提高机械安全性的儿童服装涉及和生产实施规范[S].

[8]FZ/T 81014-2008 婴幼儿服装[S].

猜你喜欢

羽绒服装填充物羽绒
《羽绒服装》新标准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羽绒服装产品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
《羽绒服装》新旧标准主要差异
灵感跃动
羽绒服装钻绒机制及其改善措施
街头羽绒也时髦
常用絮用纤维填充物保暖性的比较与分析
羽绒棉没有绒
普通羽绒与经蓬松剂处理下脚料羽绒的性能鉴别
祛火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