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绍兴古镇赏茶馆文化
2013-01-01王家年
春游绍兴古镇安昌,在那里欣赏茶馆文化。绍兴的平水珠茶很有名气,绍兴人历来爱品茶,茶馆便应运而生。茶馆具有厚重、独特的茶馆文化,至今让人神往。
坐在茶馆里听老人们闲聊,讲起他们年轻时旧式茶馆里的故事,津津乐道,仿佛让时光穿越到了那个年代……
绍兴城里的茶馆遍及大街小巷,这些茶馆多开设在沿河处,其中有半数以上设在街河岸边,很多为依岸临河水榭式的茶楼,茶客凭栏品茗,可以欣赏河上景观,让人心旷神怡。还有的茶馆干脆设在桥上,如香桥头的茶馆就是一座桥楼,很具有水乡的独特风情。茶馆的开市时间大都在下午,此外也有早茶市和夜茶市。
像鲁迅小说《药》中,华老栓开设的那种小茶馆,当时在城内随处可见。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大茶楼,如花巷的适庐,县前街的镜花缘、第一楼、天香阁,大江桥堍的越明,新河弄的鼎丰等。其中尤其是适庐庭院幽雅,游廊古朴,椅榻舒适,同时还随茶供应瓜子。
旧式茶馆的掌柜很讲究泡茶的艺术,他们精心探求茶事之“五境”,即茶叶、水源、火候、茶具和环境,认为只有“五境”得当,配置相宜,才能烹出独特的好茶。即使对烹茶并不直接的茶具,也非常讲究,认为只有好的茶具,才能挥发和保持茶的清香和醇味。他们尤重越瓷,认定越窑所产的青瓷茶碗,最能使茶透发并经久保持原汁原味的芳香和醇味。越窑茶具绘有美妙的彩画,如白鹤飞翔、游龙戏凤、彩蝶恋花、仕女风情、花卉草木等,诗情画意尽蕴其中,使茶客在品茶之外又享受了茶具的艺术美,从而更添情趣。
从晚清到民国中叶,绍兴茶馆有一条不成文的店规:扁形鸡头紫砂茶壶是不许直接放到茶桌上的,得用越窑青瓷茶盘托着,这就是有名的“越州托盘茶”。茶馆伙计按照规范和秩序为茶客泡茶,以初沸之水沣入茶碗时,茶叶芽头开始冲向水面,然后茶叶徐徐下沉,由横卧渐渐悬空竖立,沉浮起落,一般往复3次,趣称“三起三落”。最后茶芽立于碗底,似鲜笋萌发,茶形与汤色交相辉映,茶香四溢,清香可口。这具有精深内涵的泡饮技艺,有人称为“茶艺”,有人称为“茶礼”,也有人称为“茶道”。
旧式的绍兴茶馆是民间文化的传播场所,一块惊堂木在讲桌上拍得震天响,那是说书;一把二胡加一副拆板,那是莲花落,此外还有“平湖调”弹唱和“绍兴大班”。唱到精彩处,茶客们或是鸦雀无声,或是满堂喝彩,这时候连“茶博士”也忘记了自己的职事,站在角落里听得出神。鲁迅先生在一篇杂文里对茶馆的功能概括为3条:“打听新闻,闲谈心曲,听听说书。”鲁迅先生还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明末清初的张岱,曾为绍兴府城的一家茶馆撰过一篇别致的《门茶檄》,曰:“水淫茶癖,爱有古风;瑞草雪芽,素称越绝。”
如今茶客上茶馆品茶,不只是为了喝茶,而是在于“偷得浮生半日闲”’,修养自己,使心境平静,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雅志、养心的目的,这才算是悟出品茶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