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2013-01-01刘秀

科技资讯 2013年1期

摘 要:体育教学是一个综合教育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使之正确认识自我,得到良好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体育教学 基本素质 学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97-01

体育教学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其特点包括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等,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了独有的教育环境,也是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下列基本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 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1.1 培养参与意识

有的学生并不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积极性呈递减的趋势。这对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把握自己稳定的心态十分不利。参与比获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精神体现。因为只有参与,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参与的过程使参与者有机会进行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未来社会的工作和生活中离不开这种积极参与的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诱导和激发学生参与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增强参与的精神和意识,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首先,对学生进行目的意义教育,使他们意识到参加锻炼是社会发震、进步的需要。其次,改革教学内容,精心编选教材,在科学性、健身性的基础上,注重娱乐性、趣味性,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对自身健康的益处。第三,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规范准确的示范动作,改变学生出现的生理和心理惰性。

1.2 竞争意识的培养

由于未来社会竞争的激烈性,使竞争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其步入和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积极的竞争意识,就很难适应和融入社会。激烈的竞争能激发人的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催的进取心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这是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手段之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差距分组,并适当采取“让时”、“让分”、“让距”等多种形式,树立学生敢争敢拼的决心和信心。但是,更要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

2 团结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2.1 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

在体育活动中,体现着两种人和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协作是体育的重要特点之一。一场球赛、一次接力跑、一个游戏,如果没有协作的思想,没有队友之间的协作,就难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要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提出具体的要求。比赛场上要获胜的重要基础,必须研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个人技能和讲究战略战术,更不能忽视同伴之间的默契配合。同伴之间要团结协作,互相鼓励和帮助,这是取胜的重要保证。

2.2 创新意识的培养

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个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生走入社会所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应该让学生懂得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有对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还应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如何求新求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锤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多给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开发创造力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3 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自信心

3.1 培养承受挫折能力

在每一个人的社会经历中,在不经意中会遇到挫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对挫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应该说,在体育课教学中,有很多良好机会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品质,也为学生适应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对学生适当加以引导,并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相应的挫折和困难环节,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使之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应对相应的挫折和障碍,逐步提高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并逐渐得以实施。

3.2 培养自信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并不是都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相应的两个极端:有的学生自以为是,拿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这是心理障碍甚或心理疾病的表现;有的学生认为一无是处,使之什么事也不敢做,什么事也不愿意去做,这是妄自菲薄的表现。相反,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自己有信心和能力去做任何与己相关的事情。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具有的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各不相同,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表现机会较多,课堂较为活跃,精神状态较好;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将体育课看成是一个较重的负担,很不情愿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运动。如果教师没有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改变,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利用其长处创设展示个体化优势和特长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学生级联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和睦相处,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教师要热爱、关怀、体贴、鼓励学生,要多鼓励、帮助和支持基础较差、体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通过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密切师生关系。师生都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到教室、训练场内,要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地完成每一堂体育课,使整个教学过程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适应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朱丽萍.论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1(9):46.

[2]缪志琼.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9-101.

[3]孙合军.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菏泽学院学报,2010,32(2):135-138.

[4]何颖.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1(6):162.

[5]鲍成龙.浅论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职业,2010(12):123-124.

[6]秦百里.浅论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