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错误模式与对策
2013-01-01林卫国
摘 要:“综合性学习”是新课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教学中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并行的一个重要块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综合展示台”。可见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它是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的桥梁;它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它是学生从书本走向自然的桥梁;它是学生从理性认识走向实践能力的桥梁;它是学生从语文走向其他学科的桥梁。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错误模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84-02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这种大综合性学习完全改动了中低年级以课文为主体的小综合性学习的编排方式,它不再是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教材,而是围绕综合性学习主题,在单元导语中提出学习主题和学习要求。接着,分成两个版块,每个版块又编排了“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个内容。但由于传统课程教学的惯性、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相关评价办法的滞后,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在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综合性学习定位不是很准确,主要存在着几种错误模式。
(1)错误模式一:蜻蜓点水式。
综合性学习单元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它不再是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教材,而是围绕综合性学习主题,提供“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将活动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过程贯穿始终。它没有具体的课文内容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和显性的评价要求,却安排了十多课时。所以,很多教师不知道该怎么上好综合性学习单元,甚至认为综合学习活动只是一种附属,是补充,可学可不学,只是联系阅读材料进行一些简单的问题讨论,蜻蜓点水,草草了事。
对策一:整合资源,上好指导课。
综合性学习单元安排了十多课时,两个版块除去一节启动课和一节汇报课,还有四五节的过程性指导课。那么如何让这四五节课发挥最佳功效呢?
①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资料的有效整合。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中,每个版块一般都安排四五篇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是根据本综合性学习单元的需要来安排的。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用好阅读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材编排的顺序,可以把同一主题的几篇课文放在同一课时里阅读。如五年级下册的《走进信息世界》的第一版块有5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把《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和《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放在同一课时教学,通过略读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不同信息传递方式;把《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在同一课时教学,了解电子信息的最优功能;最后学习《把握自己── 在“警惕电子杀手,告别网吧”活动上的演讲》,明确网络的利与弊,为辩论赛奠定基础。
阅读材料虽是综合性学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教学的全部,学习材料只是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活动的一个部分,还有大量的相关材料来自课外。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外资源,把目光由教材转向生活,创造性地利用课外资料开展综合性学习,如在教学《走进信息世界》这一内容时,可发动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搜集更多的信息传递方式、网络新功能等,用更多的课外资料来充实教材内容,使课本与课外资料得到有效整合。
②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的有效整合。
过去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课堂就是教学展开的全部空间,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作为“二传手”,将书本知识以不变的程序复制给学生,不敢有丝毫增加和删减,学生在机械的接受中变得呆板又守旧,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们的这种守旧意识也渐渐退去。在综合性学习课中,我们更应该延伸到课外,拓展到社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为引子,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问题意识。如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的11篇阅读材料中,每一篇的后面都有一句提示语,教师就要抓住这些提示语用好阅读材料,让学生知道要叩开诗歌的大门,可以通过背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可以借助工具书读懂、赏析古诗词和散曲,可以归类积累背诵诗歌,可以朗读品味诗歌的情趣,可以模仿写写小诗歌等。当然,这些只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起点,更多、更深的学习还在课外生活中。所以,教师还要以课堂教学为引子,引导学生走入图书室、书店、网络、家庭等,去读,去背,去赏析,去积累,去体会,去写诗,把课堂指导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诗文化的魅力。
(2)错误模式二:游戏活动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因此,综合性语文学习必须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但有些教师理解错误,简单地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解为“语文课外活动”,忽视过程的开发,只重视成果的交流。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整节课像是“游戏活动课”,或放任自流,成为学生的自由学习课。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因过多介入非语文因素,使语文综合性学习虽有“综合性学习”之“名”,却失去了“语文”这个“姓”。
对策二:注重基础,体现学科性。
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内容,但它必须姓“语”,必须凸显活动过程中的语文性。其着眼点仍然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融合。所以,每一次活动,都要找准符合年级需要、有可操作性的语文训练点,在活动中贯穿听、说、读、写的训练,让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姓“语”。
如五年下册《走进信息世界》,教师就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基础训练:
听:在活动中与同学交流“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有哪些方式,和以前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与亲戚、朋友通话,听广播,进行调查问卷,学会倾听,掌握方法。
说:活动过程中各小组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求学生要在书上提供的材料之外,分组去交流讨论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传递信息、各种方式有什么特点、网络有些什么优势和弊端,组织学生以“网络”为话题进行演讲活动,还有开展以“小学生要不要上网”、“我们应该怎样上网”为主题的辩论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读:学生为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和发展,认真地读书看报、上网浏览,进行了广泛的、大量的阅读,并在此基础上,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逐步培养了读书的兴趣,激发了读书的欲望,便会在课后延伸阅读相关书籍,丰富知识。
写:制定活动计划、写演讲稿、辩论稿,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更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书面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时,研究的内容和过程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除了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合在一起,从而突出语文学科特点。
(3)错误模式三:阅读教学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中安排了好几篇阅读材料,有些教师担心这个领域会进入考试的范畴就实施保守教学,对这些阅读材料,不是当作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参考、辅助资料,而是认真地把一则则阅读材料当作以往阅读教学中的一篇篇课文来教,花费了很多时间,使语文综合性单元缺失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对策三:开放教学,发挥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式。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勇于打破原有语文教学的状态,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自主解决活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同时活动必须要全员参与,绝不能只安排几个“人才”来表演,多数人在看“戏”,要真正的让每一位学生亲历研究、展示的过程,一起“活”起来、“动”起来,要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收获成功的喜悦。如五年级上册《邀游汉字王国》启动课后,就要组织每个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对汉字进行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积累活动材料,感受中国汉字的文化。
新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就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可见,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内容不是“圣旨”,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地区特点作相应的改动。面对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要敢于创新学习内容和方式,允许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可以改编活动;允许有不同的创造活动,可以另起炉灶;允许那些不适合本土开展的,可以推迟活动,改变时间。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王国》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汉字的演变”、“汉字的作用”、“汉字的文化”、“汉字的来历”等研究主题,打乱班级常规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自由组成活动小组。
(4)错误模式四:传授新知式。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价值在于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并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但是,有些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学习单元教学时,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学生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创新等综合性学习价值上,而是把它当作讲读课文来教学,字词句段篇每一环节都不落下,把综合性学习的“应用之学”变成“应试之学”。如《轻叩诗歌大门》,就把它变成古诗文教学课;《漫游汉字王国》,就让学生掌握一些识字知识,变成识字教学课。
对策四:超越课堂,注重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应该强调超越课堂,超越书本或教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固有的教学环境,走出学校,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诚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如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学习活动后,让学生模仿写写小诗歌,并相互品读自己写的诗,举办诗歌朗诵会。又如在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分组走上街头,对门牌号、广告、标语等用字是否规范、有无错别字进行大检查,并尝试编写宣传汉字规范化的广告……
综合性学习活动打通了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真正使我们的语文更有灵性、更有价值、更有趣味。只要我们能做起来,并坚持做,一定能使语文教学因有“综合性学习”而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申月生.怎样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J].小学时代:教师,2009(3):55.
[2]巢宗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J].人民教育,2005,5.
[3]黄铮.反思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误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2.
[4]冉茂权.语文综合性学习探微:课程新标准[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3(7S):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