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村引黄永济灌区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思考

2013-01-01赵国华

科技资讯 2013年1期

摘 要:尊村引黄永济灌区对永济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调查,目前永济灌区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水价调整不及时、种植农作物收益不高等问题影响灌区的发展。为促进尊村引黄灌区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农民用水协会、争取投资等措施。

关键词:永济灌区 节水改造 人才队伍 管理

中图分类号:S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46-01

1 灌区概况

尊村引黄灌区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黄河流域一项大型多级提水灌溉工程,为九级十三站,总干九级设计扬程165.2 m,总装机容量6.7万千瓦,设计流量46.5 m3/s,辖一市一区二县即永济市、盐湖区、临猗县、夏县,控制面积166万亩,是山西省最大灌区。永济灌区位于尊村灌区的上游,是尊村引黄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北干灌区和条山灌区,控制面积52万亩,其中北干有万亩支渠12条,万亩站7座,灌区控制面积35.7万亩。条山灌区有万亩支渠6条,万亩站1座,控制面积16.3万亩。目前北干渠12条万亩支渠及2座万亩站运行正常,5座万亩站列入修复规划,条山灌区正在争取修复。

2 存在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影响渠道的配套及设备更新

尊村引黄工程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近40年运行,设施老化失修,虽然近年来国家下发了一定的节水改造项目资金,但由于灌区“点多、面广、战线长”,干支渠建筑物多,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工程设施老化、渠道利用率不高等诸多问题。引黄干渠永济境内90余公里,原设计输水能力46.5 m3/s,经过近40年运行,渠道年久失修,淤积增加,险段增多,输水能力降低,仅能过水15 m3/s,在用水旺季,无法保证灌溉用水需求。干渠桥梁65座,其中有52座存在安全隐患,周边群众多次反映,目前仅有个别桥梁得到修复。从1999年开始对灌区万亩支渠及万亩站进行节水改造,到目前改造支渠12条万亩站2座,还有6座万亩站站及条山灌区没有改造。北干灌区末级渠道配套完成360 km,完成该灌区60%的配套任务。

2.2 多方投资缺少统一规划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一系列的高标准农业高产项目区不断增多。在这些项目中包括灌区末级渠道配套,但施工方有引黄局、水利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土地局土地整理开发中心、村集体等,在各自划分的项目区组织施工,制定各自的末级渠道施工标准,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造成灌区防渗不理想。如有的项目区斗渠统一断面标准是D60,永济市卿头镇千户营村其中一条斗渠防渗了300 m,浇地28亩(地长60 m),而这条渠道修D40就能满足要求,造成部分资金浪费。有的项目区斗渠标准断面设计为D40,卿头镇关家庄其中一条斗渠防渗了1000 m,控制面积720亩(其中有250亩地长380 m),D40断面却无法满足用水需求,且部分地块灌溉成本比一般地块多一倍。某些村集体所修渠道施工中施工单位无资质,施工无监理,质量无法保证。

2.3 水价调整不及时造成灌区运行经费紧张

2009年,省水利厅为落实惠民政策,在灌区内进行了水价调研,对提黄泵站灌溉电价进行了补贴,2010年初运城市引黄局下发了《尊村引黄灌区水价执行标准的通知》,规定支渠接水价0.22元/方,对户水价不能超过0.30元/方的红线,此次水价下降幅度明显,灌区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用水积极性高涨,用水量和灌溉面积迅速增加。2010年灌区用水量1205.5万方,灌溉面积17.2万亩次;2011年灌区用水量1924.4万方,灌溉面积27.5万亩次;2012年灌区用水量1722.3万方,灌溉面积23.9万亩次。灌区水价执行3年后,用水量有所回落,主要是由于近几年物价上涨、人工工资上涨等原因造成运行成本加大,而灌区水价未及时进行调整,导致灌区运行经费捉襟见肘。灌区内渠道、建筑物得不到及时岁修、维护,配水员劳动强度大,工资得不到保障,部分配水员工作积极性下降甚至流失,影响渠道的正常运行。

2.4 灌区作物以粮棉为主,经济效益低

永济灌区是传统的粮棉产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资价格逐年上涨和劳动力价格猛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抬高,农民种田积极性有所下降,加之“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思想和农产品价格多年持续走低以及“新生代”农民没有掌握耕种技术、不愿吃苦等原因,很多在家务农的基本为“386199”式劳力结构,即妇女、儿童和老人。灌区内不少地方出现耕地撂荒现象,尤其是水利设施因毁坏或常年失修,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被农民放弃,最近几年耕地撂荒存在量大面广、持续时间长、撂荒面积不断增加等情况。

3 发展思路

3.1 培养一批技术硬善经营的人才队伍

传统灌区向现代灌区转变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多个行业技术结合,多学科知识交融发展。目前灌区管理人员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人才缺乏并存,尤其缺少即懂水利水电工程,又懂经营发展管理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从灌区工程的发展着眼,要通过各种渠道挖掘人才、选拔人才,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建设,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大力培养党政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专业知识水平高,知识面广,知识更新快的优秀人才队伍。实行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让优秀人才有创业的舞台,创新的天地。

3.2 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

在农村取消“两工”后,灌区工程失去了村级经济支持和劳动力来源,出现了有人用、没人管,老化破损严重的现象。在灌区内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是建设运行新机制的需要,保证灌区工程设施充分发挥效益的需要。建设农民用水户协会对培养和提高农民自主管理水平,明确农村水利设施所有权,建立现代化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农村水利管理“主体”缺位,责任、权利、义务界限不清,效率和效益发挥不理想的问题,保障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3.3 多方争取资金,统一规划后实施

虽然国家通过各种渠道下达了灌区节水改造项目资金,但目前永济灌区还有28万亩的设计面积因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不能得到及时灌溉,仍需大量资金投入。在尊村灌区的总体规划下,各级职能部门及时立项上报,由各级财政部门出资,在尊村引黄灌区的统一规划设计下,建成一批符合农村现状的易管理、易操作的质量过硬的田面水利工程设施,方便灌区群众使用。

4 结语

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是新时期建立新型农业节水机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革命性举措,是实现现代节水型社会目标的必经之路。灌溉管理能延长工程设施的使用寿命,更大程度的发挥工程效益,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秋明.尊村灌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山西水利科技,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