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文阅读设题及答题规律(下)

2013-01-01杨秋燕

求学·理科版 2013年3期

如果我们留心总结语文试卷,就能轻易地发现现代文阅读的设题规律。现代文往往喜欢在词、句、结构、全文主旨上设题。题目有规律,答题也同样有套路。2013年1期我们主要介绍了现代文阅读在开头和结尾的亮点处设题的特点及其答题规律。这期我们继续来看一看现代文阅读还经常会在哪里设题。

人物形象可以从形象特征概括、形象描写手段及作用、形象的社会意义、人物在某领域有什么突出贡献等方面设题。提问的方式有:

本文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概括人物形象特征、主要事迹)?

×××段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人物的形象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段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个形象(人物形象表现什么主旨、情感)?

【经典例1】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马裤先生》

原文节选: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我倒有点迷了头,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难道由——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很和气的。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假如不是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正忙着给客人搬东西,找铺位。可是听见这么紧急的一声喊,就是有天大的事也得放下,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一开车,马上就给您铺好。”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马裤先生大概是已经承认毯子可以迟一下,可是枕头总该先拿来。

“先生,请等一等,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表示歉意。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以免快转又吓个跟头。转好了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没回头,一直地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的床上。刚坐下,“茶房!”茶房还是没来。看着自己的磕膝,脸往下沉,沉到最长的限度,手指一挖鼻孔,脸好似刷的一下又纵回去了。然后,“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全文有删改)

《马裤先生》是老舍的作品,发表于1933年,写的是一个身穿马裤的乘客如何在火车上颐指气使,让火车上的茶房伙计烦不胜烦,也让作为同车者的“我”不胜其扰,为他高声大气的呼唤所折磨。这种折磨如此深刻,以至于走出车站后仿佛还能听见那声音纠缠在耳边。

问: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外貌、语言、行为举止等方面概括小说人物形象。要从文本中找出体现人物形象特点的相关语言、行为、细节描写等,据此进行分析归纳。小说中,无一处不体现马裤先生的形象,关键是考生要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概括、表述。

答: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经典例2】2012年高考湖南卷《忆韦素园君》

问:统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阅读全文,按了解程度的由浅入深找到相关的词语:瘦小(生病、生活条件不好)、精明(思想敏锐)、正经(严肃)、执著(挑战冷门,甘坐冷板凳)、热爱工作(鲁迅记忆中与他初次见面时他就在工作,穷着也还是钉住文学)、笑影少(在长者面前尊敬的态度,显得拘谨)、认真(致命伤,精神内核)、关心朋友、迂(不许朋友再咯血了)、平凡(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将这些句子加以整合即可。

答:①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的文学青年;②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③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答题规律】

人物描写的手法: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人物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身份地位、兴趣爱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思想动态等。

在答题时,概括人物特征需要列与人物有关的情节(情感变化)提纲,并对提纲中所涉及的描写内容进行逐一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形象特征要点。(如经典例2)

分析手法则要求准确说出手法术语,并对手法所体现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分析,然后提炼人物形象特征。

如果分析人物的社会意义,则要求从人物的刻画中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创作意图。

答题的时候一般可以遵循以下步骤:①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②从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③借助故事情节分析;④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

回答的时候,常见的表述方法有:××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人,他……,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

表 环境描写的分类及作用

分类作用

自然环境,指山川、鸟、兽、虫、鱼等自然风光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再现某地域特有的风光,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理,暗示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表现某物处在或内在的特征,揭示作者歌颂或抨击的主旨内涵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的情感、主旨

社会环境,指人物生活的场面、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交代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暗示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暗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表达作者对某些生活的爱憎情感

【经典例3】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问:作者在本文中多次写“雪”,有何作用?

答:文章写“雪”的地方有三处。刚到草料场,两次写“雪”正下得紧,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因为没有这场大“雪”,林冲不会离开草料场去买酒,也不会因草料场被雪压塌而到山神庙借宿,也就不会听到陆谦等人的阴谋。第三处写“雪”,是严惩陆谦等人的时候,作用是烘托林冲当时心中满腔怒火,奋起反抗的悲壮行动。

【经典例4】课文《药》

问:作者写坟上“微风早已经停息……”一段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这样写?“乌鸦飞走了……”有什么寓意?

答:自然环的特征是萧瑟、寂静、毫无生气,作用是渲染坟场阴森恐怖的气氛,借以烘托两位母亲失去儿子的悲哀,引起人们对她们的同情。“乌鸦飞走了”,说明夏四奶奶希望显灵以证明儿子是被误杀的愿望破灭,表现她的无奈与绝望,同时出暗示夏四奶奶只能相信儿子是犯罪而死。

【经典例5】课文《祝福》

问: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书房的描写,暗示鲁四老爷是一个崇尚封建礼教,守旧且又虚伪的封建卫道士,同时揭示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揭示她形格形成和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经典例6】2012年高考广东卷《荷叶》

原文节选: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问: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了散文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可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散文开头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结合文本来具体作答。

答:开头点明季节,描写了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古雅的意境;引出下文,为写荷叶做铺垫,同时映衬了残荷之美。

【答题规律】

问某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容、主旨、情节)有什么作用,答题格式是:作用+分析。

问某景物描写有什么特征,有什么作用。答题格式是:特征+分析+情感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