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选择笨拙十七

2013-01-01

求学·理科版 2013年1期

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里说:“我的笨不是脑袋不够用不好使,而是在竖着‘容易’和‘艰难’两个路牌的十字路口,我永远选择‘艰难’的那一边。”笨拙,也一直是我的选择,因为我始终相信,有历练的人生,从不轻松。

愚笨的幸运

我儿时记性是很好的,妈妈回忆我的童年,总会说起这个段子:她挎着竹篮买菜回家,经过幼儿园,听见老师叫我起来背《数高楼》:“路边大高楼哟,白云来回走,弟弟和妹妹哟,抬头数高楼哟,数来又数去哟,答数没法求,最高几层楼哟,全在云里头哟,全在云里头。一层楼,二层楼,三层四层五层楼,六层楼,七层楼,八层九层十层楼……”她站在铁门外听我用朗朗的童音背完,还听见老师表扬我,说我是班里记性最好的。那时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也是最聪明的。到小学的时候,我从爸爸那儿拿来一本日历,每页都有诗词,一天背一首,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灵气大概在长大的过程中会有所磨损,渐渐地,我的记性变得不那么值得骄傲。如今的我,并不是很有天赋的学生,同一本学术著作,人家看一遍,我也许要看两遍。记性好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一项本领,既节省时间,能看更多的东西,又能增加对自己的信心。但我在这一年的阅读中,很多知识点会看了就忘,忘了又看,反反复复,有时走在路上也要在脑中默想。每当记不起一个原本很熟悉的知识点的时候,心中就格外难过。但每当我沮丧、失去耐性的时候,就会想起曾国藩的故事来勉励自己:

一年腊月的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只听他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我想,被小偷奚落的耻辱、天赋不高的悲哀一定深深地打击了他,但他没有被打击压垮,最终成为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奇才,连毛泽东也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那个无名无姓的小偷也因他在历史中留下一个背影。

愚笨有时并不是不幸,它反而能培养人的一些品性:心怀谦卑,坚忍而有耐性,不轻言放弃。一年来,我便在这样重复的阅读中,打好了学业的基础,也许当时记得的知识转眼就忘记了,但它们却铭刻在我的生命里。

做更好的自己

大学期间,我每学年的成绩都很好,获得保送研究生的资格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在旁人看来我可以高枕无忧,然而我却不这样想。我的成绩优异,但并不完美。因为本校研究生面试的问题一般与专业课程有关,而短板拖后腿是致命的。于是我登录教务系统分析自己的成绩单,通过各科成绩的比较,找出弱项,总结哪门不该考那么低,哪门还需要巩固,然后借此机会把专业知识薄弱的部分重新复习了一遍。大三一整年,除了上课,我几乎都在图书馆里,早上随着晨光进馆,晚上在星月下走回宿舍,夏天的午后容易困倦,我便在图书馆趴一趴稍作休息。中学生和大学生很容易被教材套住,但我不希望自己只活在别人的结论里。所以我不仅看自己学校的教材,还看别的学校的教材和相关学者的著作,力求获得更广的视野。

本校面试时我运气不佳,抽中了第一个,但一年的复习让我胸有成竹,最终发挥正常,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接下去便是面临选择保送本校还是外校的问题,选择本校自然是最轻松的,几乎没有任何难度;选择一个专业水平和本校差不多的学校呢,也不会困难,几乎不用做什么准备;然而如果要选择一个比本校好很多、在全国甚至国际上都享有盛誉的好大学,那便又面临了巨大的挑战——面试准备的难度明显增加,而且还要冒着不被录取、无路可退的风险。我渴望去读研究生,但又希望能在下一个阶段感受到不一样的学术氛围,于是我又选择了艰难的那条路——保送外校。我将目标定在两所大学:专业水平和厦大差不多的浙江大学,作为保底,以及在文学领域十分优秀的复旦大学,作为给自己提升的机会。我在顺利通过本校面试后又开始了天天读书、思考的生活。

惰性作祟时,我也时常会感到疲倦甚至厌倦,那时就会懊恼自己何必那样辛苦。我已经拿到了通行证,如果选择本校或者一个要求不太高的学校,就能随意地准备面试,然后用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大学生活,轻松地度过这段时间,这选择也并不坏。但每当想到沿着这条路走,自己会变得越来越随意,便有点不甘心。所以我一次次告诫自己,一定要再努力一点,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拒斥捷径,笨拙思考

学习道路上,经常会遇到有捷径可走的时候:某些知识很容易成为考点,于是为图安逸,只看这些,而懒得花时间去看另外的;根据某老师的性情猜测他的喜好,而迎着他的喜好准备考试或完成习作,从而拿得高分……这些捷径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好,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有时候反而要拒斥这些走捷径的机会。

中文系的考试大多就是写论文, 论文对于申请推免研究生也有很大的用处,可写论文对于本科生可谓一道难题——本科生阅读面不广,积淀不深,怎么能写好论文呢?大学图书馆购买的期刊库、硕博士论文等电子书库和现代的搜索功能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跳出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文章。这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终南捷径”。抄袭者,打着“借鉴”旗号将他人思想纳为己用,省去了独立思考的麻烦。

我大学一开始也曾利用这一便捷,论文写起来“得心应手”,但后来逐渐发现,这些文章良莠不齐,大多数水平都不高,有时候反而会误导自己,而且别人的观点往往会限制自己的思考。一个研究者,最要不得的就是思想上的懒惰。看到别人的发现,抱着“其实我也模糊地想到过”的心态,得意地借用,看似是方便轻松,其实错过了将自己的思维从混沌模糊培养成条理清晰的绝好机会。

于是我又选择了笨拙。面对需要研究的文章,我会细读它,读完后总结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读一遍,看看这些零碎的想法能不能整合、有没有深化。一开始,我的论文往往比别人的浅显,因为人家采用的是一个中年男人或中年女人、教授或讲师的思想,而我却只靠自己稚嫩的思考。但日复一日,随着思考的进步,积淀的加深,到了大三,我已逐渐能写出自己风格的论文,不时还有亮点,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我也借由论文写作的机会,把专业知识学得更加扎实。

今年十月,因为准备得很充分,我顺利通过了浙大和复旦两所学校的面试,我选择去复旦做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我不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学问,记性不好,思维不够缜密,人生体验无多,才气也有限得很。但我读书的心很切,只想多明白一点人间,多看一眼“天上”,用这样笨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