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烯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2013-01-01谢英平

知识窗·教师版 2013年4期

这是一节公开课。在导入环节中,我先展示了两幅彩色图片:图1是刚刚采摘不久的香蕉,颜色偏青;图2是将青香蕉与黄香蕉掺在一块放置几天后的结果——香蕉已全部变黄。两幅图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我趁机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乙烯。在学生活动的环节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制作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在设疑环节中,我设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去掉乙烷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即分子式由C2H6变为C2H4,那么在C2H4中两个碳原子将如何结合?”我展示了学生制作的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并从模型中的两个碳原子上各卸下一个氢原子,再用一根可以弯曲的键把它们连接起来,直观、奇妙的实验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而,这根可以弯曲的键太灵活,随时都会因为连接不稳而掉下来,我急中生智,说:“这根键太活泼了,还没跟其他物质接触,就发生断裂了。”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乙烯上有一根键很活泼的特性。然后,我再让学生依据乙烯分子的模型,书写它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学生们也轻松地完成了。

为了深化教学内容,我把乙烷和乙烯进行比较,并把两者的结构、键能和键长等列于表中(如表1所示)。

在学习乙烯的制法时,我并没有按照乙烯的发生、收集装置及要点、乙烯方程式的步骤进行教学,而是先讲乙醇在浓H2SO4中脱水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在140℃时,分子间的脱水生成乙醚;另一种是在170℃时,分子间脱水生成乙烯。我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问道:“制取乙烯的烧瓶内好像有些黑色的东西,那是什么物质呀?”我趁机表扬了他细致的观察,并指着烧瓶说道:“这里面确实有些黑色的物质,你们猜会是什么呢?”很多学生都说:“是碳。”我点头微笑,接着问道:“为什么会有碳生成呢?”有位学生回答:“是浓硫酸发挥脱水性,使乙醇脱水碳化了。”我一边肯定了他的回答,一边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位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你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另一位学生突然说道:“既然生成了碳,那么碳在加热的条件下会和浓硫酸反应,生成CO2与SO2,而SO2会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那就说明不了是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了。”我趁机以“如何在乙烯与高锰酸钾、溴水进行反应前除去杂质”为题,引导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我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酒精(CH3CH2OH)分子脱去H2O形成C2H4的过程,并让学生总结乙烯有哪些化学性质,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在讲授乙烯的化学性质时,我准备了两瓶酸性品红溶液、一瓶NaOH溶液、一瓶澄清的石灰水、一瓶溴水和一瓶高锰酸钾,并让学生考虑如何设计正确的除杂质程序。经过讨论,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观点:

①通入澄清石灰水?邛NaOH溶液?邛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

②通入强碱(除去SO2,CO2)?邛澄清石灰水?邛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

③通入强碱?邛酸性品红溶液?邛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中;

④通入强碱?邛酸性品红溶液?邛澄清石灰水?邛 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中。

然后,我再让学生根据这些步骤,自主实验,并观察溴水和高锰酸钾褪色的现象,从而推导出乙烯与溴水的加成反应及乙烯与高锰酸钾的氧化反应。

教学结束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总结了成功之处,也听取了其他教师的意见,找出了不足之处。在学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归纳,并通过课件演示重现实验现象,是我的成功之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①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较差,以后还应加强训练;②由于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学生与计算机接触的机会不多,本节公开课未能充分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