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的两点体会
2013-01-01高耀美
语文是中职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在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中,笔者得出两点体会:
一、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映照着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鲁迅先生是我们学习的杰出榜样,他在北平师范大学讲课时,吸引了很多学生前来听讲。礼堂容纳不下那么多人,只好挪到大操场上。他站在一张方桌上,处于人群当中,滔滔不绝地演讲着。在秋风萧瑟中,没有扩音器,也没有扬声喇叭,但学生们专心致志,激动感奋。是什么产生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是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来自于他的崇高品德、渊博学识,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教学是个过程,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当了几年班主任,笔者发现有些学生会模仿班主任的走路姿势和说话语调,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结果,也说明了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的道理。
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应是一个通晓天文地理、文化历史、人情风俗乃至自然科学的“大杂家”;还应是一个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信息通”。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必须具备一两门“看家本领”,或一手漂亮的书法,或一副丹青好手,或能笔下生花,或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总之,只有让学生崇敬你、喜欢你、亲近你、信任你,他们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生命只有融入事业之中,才能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学科具有育人优势,应以育人为本。教师应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能自觉地抵御邪恶,发扬正气,明辨是非,审视美丑,从而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不能只对语文作静态的形式分析,不能只看到简单的语言符号,还应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教育作用。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即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从多方面表现了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辨之美和语言之美。这一切能从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知识、扩展眼界、拨动心弦。因此,语文课能给予学生丰富的精神营养,影响极其深远。
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能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课就像戏剧的脚本,通过阅读和背诵,学生能进入角色,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通过体验和写作,学生能体验现实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
人文化的语文教学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如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感悟。人文熏陶传递出的“相看两不厌”的效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魅力。
作为一名当代中职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笔者平时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正式上课前组织学生演讲或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散文及其他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久而久之,学生的胆子变大了,敢于展示自己的才能,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兴趣也浓厚了。
(作者单位:河南省扶沟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