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转优的魅力
2013-01-01刘珊珊
作为一名画家,最大的欢欣莫过于画下令人称奇的一笔;作为一名雕刻家,最大的鼓舞莫过于雕刻出一件令人瞩目的作品。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转“后进生”为“先进生”了。
一、尊重、维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对于常挨批评而屡教不改的“后进生”,不少教师会认为他们“缺乏自尊心”。久而久之,在这种冷嘲热讽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作风越来越散漫。如在一次测试中,笔者发现试卷不够分,还没来得及解释,就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没有第二页试卷。”笔者语气缓和地说:“知道了。”接着,第二位学生又说:“老师,我没拿到试卷。”“知道了,知道了。”我回答道。紧接着,一位“后进生”又重复了同样的问题,我忍不住大声说:“知道了,刚才我不是说了嘛!”语气中分明带有几分责备。这位“后进生”尴尬地坐在座位上,紧张的气氛一直持续到下课。第二天上课时,我补发了试卷,语气也缓和了许多:“昨天,因为其他班的老师多拿了几份,所以我班的试卷才不够。当时,我非常气愤,也伤害了某些学生的自尊心,我不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上来,在此我向大家道个歉。”那位“后进生”听我这么一说,“嚯”地一下站了起来,诚恳地说:“老师,我也不对,我不该耍小性子。”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阵阵掌声,同学们都对他心生敬佩,而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后进”转“先进”的诀窍在于“尊重”二字上。教育家杜威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我想,正因为这位“后进生”产生了驱使他积极行为的内动力,所以班上少了一位爱打架的少年,多了一位埋头苦干的身影,多了一位肯钻研的学生。
二、发现、鼓励“后进生”的优点
“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在“后进生”身上也有着许多闪光点。如他们或有一颗善良的心,或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或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些都可以作为帮助他们积极展示自我才华的突破口。“后进生”习惯在教师和同学的冷漠中封闭自己,甚至全盘否定自己。所以,教师必须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自信。笔者班上有一位家庭条件不错的学生,他自恃家庭条件优越,从来不重视学习,经常不按时交作业,上课总喜欢睡觉。有一次教完《黄河颂》后,笔者要求学生到网上寻找资料。他积极地下载了一系列的资料和图片,并分发给其他同学,得到了同学的普遍赞扬,他也因此而欣然自喜。从此,他便成为笔者的一名得力助手,录音、查找资料、制作课件都离不开他的帮忙。同时,他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都有所提高。激发“后进生”,教师少不了鼓励和表扬,哪怕只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充满期待的眼神,都会对“后进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宽容、忍耐“后进生”的反复
“后进生”的弱点是意志薄弱、自觉性差、自制力弱,这就决定了转化“后进生”是一个曲折、充满挫折的过程,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耐心。如教师不能因为给予了“后进生”一次表扬或鼓励,就要求立刻得到回报,希望看到“后进生”的进步,而应如春风细雨般默默地滋润他们,使他们心中开出自信的花朵;如果“后进生”短期内没有取得进步,或再犯错误,教师也不能认为他们朽木不可雕,不能因失望而忽视“后进生”,而应抓住这个有利契机,给予他们耐心的教诲。笔者发现,有些“后进生”犯了错误后,会主动承认错误并保证下次决不再犯。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有些“后进生”基础差,虽然他们也有好好学习的想法,但一碰到困难,就畏缩不前,半途而废。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耐心地教导“后进生”,只有经过“进步——反复——再进步——再反复——更大进步”的曲折过程,他们才能由“后进生”转变为“先进生”。有位教师曾说过:“别抱没哭的孩子,要抱正在哭的孩子。因为正在哭的孩子,最需要你的帮助和关心。”对待“后进生”也是如此,一旦你向他们伸出了爱的援手,他们就会把你当作唯一的避风港,趁此机会“润物细无声”,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