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挖掘语文魅力
2013-01-01刘贤週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有多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就有多丰富。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享受语文、感受世界、感悟生命,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挖掘语文的魅力。
一、变讲堂为学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1.激活各种因素,让学生参与课堂
以往,课堂往往是少数学生表现的平台,教师对大多数学生关注得较少。其实,任何教学活动都是由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成功与否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通过自身的积极活动,把教学内容转化为精神财富。
2.加强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情感常常使每一件在它影响下产生的事物具有特别的、浓厚的趣味;它甚至使事物具有特别的魅力、特殊的美,一副喜笑颜开或愁眉深锁的面孔比一副冷酷无情的面孔美得多。”把情感注入语言,语言就会有血有肉,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传递信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1.教案乱了,课堂活了
笔者曾经尝试让学生来当“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教学中,这位小“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中的标准答案。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回答问题,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白,只有积极思考、勇于发现,“不唯书”、“不尽信书”,才能求得真正的学问。
2.让学生喊出自己的声音
允许学生把疑问、答案及一切思考活动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大胆说出来,不必受传统课堂纪律的限制,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即使是不善言谈或思想开小差的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有技巧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进行适当点拨,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3.还课堂琅琅读书声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应抓住时机进行朗读训练,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齐读、分组读或自由朗读。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去体味荷塘的静谧感觉。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不由自主地投入了荷塘的怀抱,学习效果大大增强。
4.捕捉课堂迸发的火花
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能捕捉到教学中迸发出来的精彩火花。如在检查学生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情况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背诵情况都不理想。当轮到成绩最差的一位学生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他低着头,一字一句流利地背着,并顺利地背完了。这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笔者乘机大大赞扬了这位学生,既让这位学生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又为其他学生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给学生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让语文融入学生生活
1.课前三分钟演讲
笔者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从学生身边的事情着手,设立了每日一诗、今日名言、每日成语故事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通过这短短的三分钟时间,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激发了语文学习的热情,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氛围,为顺利地开展教学奠定了基础。
2.每日美文天地
优美的文章比机械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它可以是教师从报刊上选出来的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口味的精品,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挑选的杰作。笔者利用每天午休后10分钟的时间,由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给全班学生听。如果学生兴致高涨,教师还可以配上背景音乐,从而以读激情、以读促写,陶冶学生的情操。
3.每月一份语文报纸
写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笔练习,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一个月的习作编成一张语文报,通过师生共同评比和分享经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声音,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语文魅力,为课堂赋予生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土,闪烁出教师劳动和学生活动的光辉。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