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2013-01-01赖志虹
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成败不仅关系到理论教学的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并不理想,本文笔者从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谈了一些优化策略,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时不足
高中生物新教材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内容,必修实验就有近二十个。要想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每一个实验教学任务,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有些学校没有按照规定开设足够量的生物课,甚至个别学校还缩减了生物课时,这更加重了生物实验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
2.实验要求过高
高中生物新课程从实验方法、理论指导和实验过程等各个方面都提高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尽管有的教师会在课前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指导,并作出科学的实验设计和假设,但因为实验任务繁重、实验要求过高,致使实施实验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3.班级人数过多
目前,高中班级的人数普遍较多,教师很难清楚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做实验的情况,也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甚至有时实验结束后,只有个别小组能完成实验,使实验活动变成了个体探究,失去了实验教学整体性的意义,这也是影响实验教学开展的一个因素。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1.实验教学准备的优化
生物教师需要预先做好实验准备,预测干扰实验的因素、学生常见的操作错误及可行的改善方法等,使学生胸有成竹地完成实验设计、规划、操作及反馈过程,为生物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2.实验预习的优化
作为生物实验教学的出发点,课前预习是实现学生自主参与的关键环节。在预习之后,学生可以用图表展现生物实验原理、操作流程和结论分析,着重标注实验的关键点。同时,学生要有针对性地预习,准确地抓住知识要点,才能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效率。
3.实验问题的优化
对中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当他们找到一个可以切入问题的分析点时,经过合理探究,就能形成探究性实验的雏形。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运用“问题”策略解决学习的盲区。如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教学实验中,学生就提出了一些问题,如:①过氧化氢酶可否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②高温和低温对酶的活性影响分别是怎样?③如何测定使酶失去活性影响的具体温度?④酶的活性达到最高时的最适温度是多少?当学生开始提出问题时,他们对于实验的探究就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渐入佳境”了。
4.实验方案设计的优化
生物教学实验的设计是联结学生问题与实验结论的纽带,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实验方案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从本质上说,设计实验方案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生物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从旁辅助学生完成生物实验方案的设计,而不是全程包办。在设计实验问题时,学生应先建立问题的框架,明确实验设计的要点和难点,如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定位、变量的正确观察与测量方法、实验步骤和材料的选择、实验结果的记录与表格的制定等;其次,学生要抓住实验设计的核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共性处理到变量处理,再到差异化结果的显示,当学生的思维轨迹沿着动态发展而变化时,教师便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况,不断优化原来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实验过程,并作出客观的自我评测。
生物实验教学要想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就必须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从实验教学的目标和模式入手,通过不断优化实验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逐渐找到适合高中生的最佳实验方式。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相信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能够尽早实现明天的辉煌。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