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渗透策略

2013-01-01胡周明

知识窗·教师版 2013年4期

数学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渗透情感教育,必定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打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前,数学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更苦。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所以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常常以情感支配理智。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情绪化,如果他们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对某一位任课教师有好感,他们就学习劲头十足,这种强烈的情感会强化为人的智力活动,进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学习效果自然较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活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营造出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以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学习本身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的智力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当遇见有价值的信息时,主体会主动而有效地吸收。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教师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过程(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过程(情感过程),那么必定会使教学留下遗憾。”现代教学观提倡操作系统过程(认知过程)和动力系统过程(情感过程)在教学中协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密切配合,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在充满活力的教学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数学情感教育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特点,而数学教学又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根据数学教学的现状,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情感教育: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需要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是教师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学习的重要方面。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诱发学生的情感。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应是一位公正的“法官”,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不可以“偏心”优秀学生,而忽视了后进生。在课堂上,对学生信任的点头、热情的鼓励、轻声的询问都是教师情感的流露。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才能营造出和谐、自然、宽松的教学气氛。

3.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

首先,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用情境法讲概念,用发现法和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和定理,用讲一讲、练一练或议一议等方式讲练习或复习等;其次,教师应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让学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获得直观的感受,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挖掘数学中的美,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

数学美是指数学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中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的形式,也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展示了科学的真实美。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两者在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使情感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让数学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贴近《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