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自主”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及困境
2013-01-01黄新建
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政治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笔者也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并实践“导学自主”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由传统讲授式的“要我学”转为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导学自主”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精心设计,明确要求
“导学自主”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预先精心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学案,合理处理教材。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过程(课前准备、课堂讨论、课堂探究、限时训练、课堂总结)、课后反思等几个环节。
2.课前预习,自学教材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提前把编制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进行自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的自学,而不是放任自流。
3.课堂讨论,合作交流
课堂讨论的题目有两个来源:一是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或学生对课本里的结论提出质疑时,教师不立即予以回答,而是把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二是在备课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这个阶段的主旨是通过集中讨论共同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以提高学生独立钻研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4.精讲点拨,释疑提升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巩固新知的关键阶段。教师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课前预习的反馈信息,进行重点讲解,把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使学生学会思考、明辨是非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
5.练习达标,总结提高
教师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案提供的同步训练,并巡视和搜集答题信息,展示学生的答案和答题思路,再师生共同点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二、实施“导学自主”教学模式的困境
1.学生的自学效果不理想
在实施“导学自主”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认真预习学案、完成自学任务的学生并不多,而且有些学生有偏科的倾向,认为政治这门课不重要,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来学习。
2.无法解决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问题
高中政治课程设置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门必修课,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新要求,必须把政治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如在“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的教学中,高中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年纪小、阅历浅,很少参与自己所在村或社区的管理,所以对“民主管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不能真正理解村委会或居委会的性质及作用。即使在“导学自主”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了模拟情境,也无法替代学生的生活体验,致使学生的理解依然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
3.导学案的不可重复使用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
由于高中政治时效性较强,所以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最新的时政材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编写的导学案不能重复使用,但编写导学案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劳动强度相当大,这无疑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导学自主”能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但 “导学自主”教学还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完善它,让“导学自主”教学模式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