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生活,提高学生能力
2013-01-01兰奇平陈永辉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感知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造生活情境,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加法运算时,笔者突然兴起,随手在黑板上先画了3个苹果,又画了4个苹果,让学生自己编一道加法计算题。笔者心中的答案是“左边3个苹果,右边4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可是,一位学生却说:“操场上3个小朋友在玩,又跑来了4个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玩?”受他的启发,另一位学生回答:“老师第一天给我3颗星,第二天又给我4颗星,我一共有几颗星?”第三位学生说:“星期一、星期二和星期三我都很快乐,后面4天我也很快乐,我一共快乐了几天?”
学生们充分展开了想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没想到学生能把加法演绎得如此多彩。
二、品味生活数学,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让学生所熟知和亲近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入课堂,能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具体而又直观,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从而培养他们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乘法时,笔者先向学生展示了小动物们放学的图片,这立刻引起了他们的讨论。
学生说:“老师,它们还可以坐船回家,我也想坐船回家,因为我每天放学都是坐校车回家的。”
笔者趁机问:“如果一辆校车能坐20人,那3辆校车能坐多少人?”这个问题成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乘法的教学中。
把生活情境融入数学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三、调查生活问题,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理性的、标准的,教师只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化、具体化,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数字编码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编码。在调查中,学生发现编码广泛运用于生活中,如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码、身份证号码、图书编号等。学生发现,现实世界充满了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学习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
四、探究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上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中,笔者注重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与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笔者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道:“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在学习了“利息”后,笔者让学生到银行调查利率,帮助家人存款和取款;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后,笔者让学生制订一个家庭装潢计划;在学习了“人民币的知识”后,笔者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这样,通过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数学走进生活,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即生活,数学课堂不应该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它就像一个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和观众。只有切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作者单位:兰奇平 江西省丰城市上塘五小;陈永辉 江西省丰城市拖船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