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静海寺无声的呐喊

2012-12-31练红宁

铁军 2012年11期

记得一位教授讲过,中国有三大屏障,高原、大漠和大海。世界许多列强近代却正是借助坚船利炮,突破大海的屏障,从海上打开了侵略中国的大门,使中国一度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是一面镜子。南京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起始地和终结地,有“一座南京城,半部中华史”之说。在21世纪这个海洋世纪,在世界海上风云不断,尤其近来在中国东海、南海主权争端越演越烈的新形势下,我走进南京静海寺,来重读这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听它无声的呐喊。

静海寺坐落在南京下关,与天妃宫、阅江楼、狮子山比邻,是著名的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这里曾是郑和下西洋的纪念寺院,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走向远海大洋壮举的辉煌;这里又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议约地,经历了历史的屈辱。这一荣一辱,使静海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走进静海寺,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谁忽视海洋,谁忽视海防,谁就会受到孤立和凌辱。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走向深蓝的见证和巅峰,而它的结束也是中国走向衰落的开始,其后400年中国竟然被列强由海上肆无忌惮地入侵,进而沦为被掠夺被奴役的半殖民地。

明朝曾经是全球独一无二的航海大国,拥有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远洋船队。连西方人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都推崇中国当时的航海遥遥领先于世界。无论摇橹技术,还是平衡式梯形斜帆、车船(即轮船)等许多技术,中国都早于欧洲几个世纪。然而中国的强大和先进,并没能保持下去。

作为最早使用火药的国度,当元军远征日本时,它拥有的火炮使日本人的小战船根本无法近身。明代郑和船队利用指南针和“过洋牵星”技术开辟了最早的横越印度洋航线。中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船只和航海技术,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船队与郑和船队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没曾想,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成了中国明代航海事业的绝唱,海禁政策此后持续两百多年,直到隆庆时期才有所放宽。然而,到了清代,满清王朝出于防汉制夷、打击反清复明力量的需要,配套施行了空前绝后的闭关锁国政策,甚至实行了残酷的沿海迁界。清朝海禁,闭关锁国,摧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废弃了明末以来形成的传统主动海防观念,扼杀了中国的海洋贸易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中国的科技极大落后于西方。这一切,造成了中国18—19世纪的落后屈辱历史,因而有了1840年起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大量不平等条约的被迫签订,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几百年里,虽有明末郑成功舰队的威猛和清末的洋务运动,但我们总体上是大大地落后了。真正意义上的“军舰”也是在欧洲首先诞生的。16世纪的外国战船与中国相比,在吨位、航海性能上,在火炮的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中国。

17世纪,海上争霸时代全面开始。西方造船业和海军力量不断发展,中国却日益落后。1637年,荷兰拥有了制造排水量高达1500吨、装有100门大炮、三层甲板的战舰“海上君主”号的能力。中国与列强实力上的差距导致中国在应付海上入侵时的被动局面,中国的海上大门狼烟四起,沿海的制海权如同破网,西方战舰随意来往。鸦片战争时期,日本的实力可集中万余兵力和百艘战舰来到中国沿海,让中国沿海“有海无防”。屈辱的悲剧从此一幕幕上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浩劫,中日甲午海战的惨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血腥……

1840年6月,英帝国主义为保护鸦片走私,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尽管我沿海爱国军民给了侵略者迎头痛击,但清道光皇帝却一味求和。英军为达到逼中国割地、赔款、通商的无理要求,于1842年6月从浙江沿海北犯,相继攻陷上海吴淞、镇江,7月27日英军舰队驶抵南京江面。8月10日由英国全权公使亨利·璞鼎查和海军司令巴加率领的万余名侵略军,乘坐70余艘舰船,溯长江侵入南京下关仪凤门外的草鞋峡一带。英军兵分两路,一路占领南京的北大门迈皋桥,一路占领制高点紫金山,在山上架起大炮。隆隆的炮声划破了宁静的江面。璞鼎查采用武力威胁与谈判两手,一面派英国军人上岸骚扰百姓,抢夺财产,架设大炮,扬言从钟山攻击太平门;另一方面又表示可谈判解决问题。

在英国侵略者的武力威逼下,道光皇帝委任杭州将军耆英、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前往南京谈判。谈判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8月12日至19日,双方参加谈判的代表级别较低。12日上午,中方代表盛京佐领塔芬布、张喜与陈志刚先赴江边英舰,与英方马礼逊、罗伯聃、巴夏礼谈判。由于天气炎热,船内狭小,双方转到静海寺东配殿谈判。连续三日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