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土地整理中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2012-12-31刘凤树
科技资讯 2012年26期
摘要:农村生态景观的保护与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新农村建设正呈现一种燎原之势快速发展,但是现今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总体现状令人担忧,尤其是生态景观的构建更是存在严重的误区。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正迫切期待一种有别于城市的、放眼于广大农村实际情况的战略方针来指导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景观的构建。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村土地整理中道路生态景观的建设原则及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 土地整理 生态景观 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218-01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土地利用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农村居民点存有大量空心村、闲置房屋,土地利用率低等,而农村基础设施差、面源污染严重,乡村景观受损、人居环境质量差,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土地整治已经正式写入2009年中央1号文件。国土资源部日前通过《关于推进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总体安排》,正式启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修编工作。本文在面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以及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发展需求,对农村土地整理中道路生态景观的建设原则及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农村土地整理中道路生态景观建设策略建议
1.1 建设原则
1.1.1 以生态景观保护为优先原则
各个民族文化资源还有重要的历史人文遗迹均能够在农村原生态景观方面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人和自然有机结合推动农村景观出现,另外同样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突出展示。所以农村景观呈现了非常突出的特色,为村庄营造生态景观非常关键的前提,必须强调保护方可从这个前提之下不断发展产生独特的生态景观。是非常关键的方针,从未来的新农村营造环节内一定要彻底的落实。
1.1.2 体现农村与城镇景观之间的差异性
农村景观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农村景观非常强调自然因素并不是特别强调人为因素,农村附近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往往和人工环境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仅仅按照城市景观设计思想规划农村生态景观体系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景观框架为景观异质性突出展示。现阶段,因为人类行为的作用,造成从空间层次无法进行搭配。一定要辨别农村景观自身特征,方可推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保持一致。因此营造“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为未来必须强调分析的方向。
1.2 道路生态景观建设的策略
1.2.1 根据农村景观特征,不断提升景观自身价值
土地整治应当防止出现雷同现象,要把土地模型发展为景观模型。景观为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产生的地域风貌,为人和自然活动彼此影响的产物,为突出展示生态、经济、文化还有另外社会功能的整合。所有乡村均具备相应的景观特征还有风貌,此类特征往往通过不同因素进行累积,彼此影响而慢慢产生的,不管此类景观特征能不能得到观众的注意和重视,均为这个地区人文还有自然历史发展的突出展示,除了为自然景观,另外同样为非常典型的人文景观,存在非常明显的文化还有美学价值。2006年欧盟颁布《欧洲景观公约》,强调在法律上承认景观的价值,制定景观保护、管理、营造和公众参与的机制。在《欧洲景观公约》框架下,欧洲成员国先后开展了景观分类和特征评价以及监测研究。认识、维护、顺应、延续这种地域景观特征已成为土地整治和乡村复兴的重要内容。
1.2.2 大力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网络设计手段存在明显差异,不过能够细化成景观结构方法还有目标物种方法:第一种主要按照景观生态学还有生物空间分布原理,不断提高生境自身水平,其中包括了森林生态系统还有湿地生态系统,同时研究衡量自然、半自然景观类型规模、水平,存在关键生态服务功能廊道设置情况还有外界影响敏感性,随之发现核心区、缓冲区、潜在廊道还有踏脚石等等;第二种手段主要按照岛屿生物地理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物种适宜性原理,基于物种巢域、迁徙和扩散廊道、觅食行为等,细化成核心区、缓冲区、潜在廊道及踏脚石空间布局。
1.2.3 强化对于土地的多功能性分析
土地通常能够进行资产保管、制造、生物生境、气候还有水文调节、物质储藏、废弃物净化还有污染修复、制造和生活空间需求、文化传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空间连接、地域文化景观表达等功能。土地整治从特别强调保证土地综合生产力过程中,要关注保证其生态景观服务能力,营造产生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学明确表明“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理论,充分展现农村景观之内田埂、防护林、田块、林地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斑块”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生态涵养作用,“廊道”为非常关键的线性因素,存在运输、生物迁移、美学视角作用,但是“基质”为非常关键的景观类型。景观格局和生态环节实际联系分析为景观框架不断调整的重要前提。景观格局调整为管理生态环节非常关键的手段。借助营造马赛克样的、存在多孔还有透水性的乡村空间基质,推动其连续性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不断提高多元化水平;借助线性廊道合理设置推动景观生态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保证其连通性,避免景观破碎化产生恶劣的影响,逐渐变作了空间设计还有土地整治非常关键的方针。通过改变空间格局(配置)、增加植物群落结构多样化,提高景观绿量和“碳汇”;通过景观格局与洪水和其他灾害等过程的研究,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景观生态格局规划设计。
1.2.4 不断拓展项目实施机制,强化参与性
以下是欧盟在土地整治和乡村发展中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法,可作为各地土地整治规划和项目实施参考。
(1)土地整治涵盖了行政控制不同机构还有各个方面的行政机构,强调不同机构合作的制度保障机制,营造“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聚合资金、整体推进”工作体系。
(2)编订科学合理的参与步骤、体系还有规范,推动公众积极投身其中。
(3)从科技角度而言,要强调可视化技术,推动土地整治可视化水平持续上升,调动公众自身积极性。
(4)营造生态景观信息网络,调动公众自身积极性,及时了解公众内心想法。
2 结论
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景观规划不是整体村庄规划中的附属规划,也不是单纯的绿化种植规划或农村外表形式的肤浅装饰,它是在多学科融合的规划思想指导下,对农村景观的综合塑造,必须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才能突出城乡景观的本质区别和村与村的不同个性,最终形成和谐、舒适、现代化的新农村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洪昌富,刘海龙,魏保军,等.北川新县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J].建设科技,2010(9).
[2]汪勰.低碳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应用探讨—— 以武汉市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5).
[3]王润,刘家明,田大江.基于低碳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0(2).
[4]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