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流动的花儿开得更加美丽

2012-12-31周步慧

考试周刊 2012年41期

  流动人口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形成于我国城市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在当前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随着人口流动大规模的进行,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大中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
  流动人口家庭同样是社会的“细胞”,忽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是不利于流动人口自身和城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流动人口子女所受教育是反映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和分享进步成果的重要尺度,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有利于城市社会的稳定,以及流动人口子女素质的提高。学校教师应如何做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下面我谈谈做法。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消除自卑心理。
  流动人口子女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他们刚刚离开自己的家乡,在语言、着装上都与本地孩子有些不同,常常表现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本地孩子有隔阂。他们不愿意与本地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思想,甚至是少言寡语。出现这一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和这些孩子谈话、交流,问问这些孩子在家乡的生活习惯、学习情况,给他们讲讲本地的学习生活、作息情况,引导和组织流动人口孩子参与到本地孩子的学习和活动中,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这个集体中的成员,自己也能给他们带来乐趣。同时教师也能很好地帮助这些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父母干的脏活、累活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的父母也是本城市的建设者,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样会渐渐消除自卑心理。通过健康心理教育,消除与本地儿童在思想、情感上的隔阂及自卑的心理,张扬个性,使他们能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塑造思想纯正、道德高尚、个性鲜明、德行兼备的新一代学生形象。
  二、让社会家庭参与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光停留在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不够的,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采用家长相互教育、自我教育的方式让家长现身说法,传授家教经验,交流探讨科学的家教方法,这样才能对学校教育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家长会上在教师的组织下,由“好家长”进行经验介绍,让“困惑”的家长进行咨询,是一种非常好的指导方法,确实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介绍经验的时候,家长们讲得既风趣又实在:“为了攒点钱,我们的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原来以为教育孩子的事情都是学校里的事情,现在感觉到不对头了。”有的家长说:“我让爱人少做点工作,让她抽一点时间陪陪孩子,因为这确实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前途。”
  家庭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起着绝对的重要作用,如果家庭教育做得好,教师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三、重视教师的关爱教育,对他们动之以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创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流动人口家长大多数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是家长忙于生计没有太多的精力管孩子的学习,所以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成绩让教师不是很满意。有这样一个例子,我班有个叫王爱智的孩子,从入学初期就因基础差、接受能力比较弱处于后进生的位置。为了提高他的成绩,我和班主任想了很多办法,费了很多精力——每次上课重点关注他的掌握情况,尽可能地多给他发言机会,而且只要有练习,则一般是面批面改。但是,对这个孩子而言,光靠课堂上学习和反馈远远不足以让他掌握应该掌握好的知识,回到家的及时复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实际情况呢?他的家长对他的学习一般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能监督他完成当天的家庭练习就很不错了,谈不上检查内容的对与错,而对于当天所学知识的复习就更谈不上了。为此我们没少与家长交流,打电话沟通,请到学校面谈,方法用了不少,但效果甚微。既然多说无用,那只能多做了。于是,对于这个孩子,除了课堂上一如既往地重点关注以外,在学校里的课外时间,我们轮流对他单独进行辅导。课间,午休,讲课堂练习,讲家庭作业,巩固复习,将原来希望家长干的事全在学校干了。付出必有收获,慢慢地,这个同学的成绩有了起色,基础比原来要牢固,性格变得开朗了,脸上常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更大的收获是,他的家长重拾了对孩子学习的信心。当他们了解到孩子的成绩有进步后,感到很欣喜,主动与我们联系交流想法,在得知老师在学校的行为后,非常感动,还记得他爸爸当时是这么说的:“老师都没有放弃我们的孩子,我们做家长的就更不能放弃了。”从那时起,他们彻底转变了态度,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经过家长和老师的相互配合,这个孩子各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各方要携起手来,争取让这些流动的花儿也能得到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呵护,开得更加鲜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