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2-12-31郑丽

考试周刊 2012年41期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统计法及走访询问等方法,对谢坝乡的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课及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很不乐观,影响因素包括学校设施不完善,家庭体育锻炼教育观念不够,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经费短缺等。作者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角度分别提出了一些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的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 课余体育 锻炼现状 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及自我监护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我国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达到4378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的主体,占全部留守儿童总人数的91.7%。而学龄留守儿童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占57.9%,规模达2535万人。江西、重庆、安徽的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中所占比例超过了30%。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健康第一”思想在学校体育的进一步落实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阳光体育》在学校的开展,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
  正安县谢坝乡中小学留守儿童。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为本调查问卷、走访提纲制作提供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等为本论文撰写奠定现实基础,就问卷内容、信效度及如何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向专家咨询,为本论文撰写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
  三、正安县谢坝乡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在谢坝乡中心学校、上关小学等几所学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95%。小学生有效问卷有100份,中学生有效问卷90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小学生父母务工情358b1d5bf039117096f6091720be6f22况,父母均外出务工的有51份,占51%;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的有49份,占49%;中学生父母务工情况,父母均外出务工的有53份,占55.78%;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有37份,占41.11%;调查中有120人不是独生子女,占总调查的61.53%。他们的家庭年收入水平10000元以下有将近一半,年收入上万元的大多是父母均外出务工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如表1所示,学生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次数情况: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次数留守学生要少于普通学生,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次数要少于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的学生参加的次数。每周一次都没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留守学生比例要远高于普通学生,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学生比例又要高于父母只有一方外出务工的学生。
  表2所示,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的情况:留守学生的每次锻炼时间大多集中低于30分钟或30分钟到60分钟。而每次锻炼时间低于30分钟的比例大一些,留守学生的每次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短,要低于普通学生。
  农村学校及街道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活动内容单调。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项目男生主要为球类、奔跑游戏、打弹珠等,女生活动项目主要为跳皮筋、抓石子、踢毽子等。
  调查显示:多数留守儿童选择与同学或者伙伴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在没有学校或伙伴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一般不会自己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在周末看电视、做作业、做家务基本上取代了课余活动,其中尤其是女孩做家务的比例更高。这样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存在着时间少、活动项目少的特点。
  四、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学校体育设施及学校师资、领导重视与课程开设情况等与学校中小学儿童课余锻炼情况息息相关,学校场地设施、学校师资、课程设置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直接影响着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规模,学校师资与课程建设影响着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的整个锻炼氛围,这些都与学校课余体育锻炼开展情况有着重要的联系。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相对落后,学校经济条件差导致体育场地设施不完善,体育器材缺乏。现有的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农村学校大多数田径场跑道是碳渣,在教学中不方便使用,如灰尘大、下雨后基本不能使用。课程内容项目少,大多数项目为田径、球类、跳绳、徒手操;课程内容单一。由于场地器材缺乏,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足,留守儿童接触体育教师的时间少,只有广播操或体育课时才能见到。班主任因为学生成绩和升学来评优等会把学生的课余时间用来补文化成绩,占用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农村体育教师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专职教师,是其他学科的教师教授体育知识,因为他没有专业的体育知识导致农村体育课教学存在传统“放羊式”教学,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大多数专业的体育教师都要兼其他学科。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锻炼没有重视,学校没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好的氛围。学校周末对外没有开放,这也影响了课余体育锻炼的开展。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体育锻炼习惯也不例外。家庭体育环境对儿童的课余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教育孩子一般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监护人,由于代沟和亲情上的亲疏,文化水平、体育观念差异,监护人大多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平平安安地等待父母的回来就完成任务了,这样的思想就限制了孩子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加上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做农活就是在进行体育锻炼,观念上的错误导致了没有好的家庭体育锻炼环境。由此可知,家庭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根本原因所在,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等对儿童习惯的养成有直接的影响。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才使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的主要负担来自老人和孩子的开支,以前全家靠务农的收入无法满足开支。父母外出务工后家庭经济情况有改善,但不宽裕,没有条件给孩子买较好体育用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孩子一般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监护人教育,因此代沟和亲情上的亲疏,文化水平、体育观念淡薄,他们和孩子的认识有差异。监护人由于经常忙于农活和家务,没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就更不会教育和引导儿童参加体育活动。家庭基本上没有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很少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家庭周围也很少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
  (三)社会因素
  现在农村年轻人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及儿童。他们的体育锻炼观念淡薄,没有城市老年人的晨练等,他们认为农活就是体育锻炼了。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在田径场跑跑跳跳,基本没有课余体育锻炼的概念,村、镇、县每年举行的体育活动少,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也很少。
  五、结语
  (一)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课及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不乐观,基本上学生不参加除体育课以外的课余体育锻炼。农村学校和家庭周围体育设施缺乏、活动内容单调;学校没有加强对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班主任的管理对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大多数农村学校的体育环境差,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了惰性,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学校没有形成课余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体育锻炼教育观念也有很大影响,家庭体育环境和监护人的体育意识对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重要影响,父母的影响较小,监护人重养不重教育,体育认识程度和体育价值观念不同,常阻止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周围很少居民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组织体育活动少,活动参与的人群少,关爱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基本没有。
  (二)建议
  加大对农村学校及社区周围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增加活动项目,解决内容单一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多组织集体的体育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增进友谊。教师要关注留守儿童,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他们心里所想,让代管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建立良好情感,减少留守儿童亲情饥渴的问题。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或留守儿童学校,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学校与家庭一起教育孩子,可以开家长培训课,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体育锻炼与体力劳动的区别,知道体育的功能,支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班主任要给时间让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自己也要参加班级体育活动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关心学生。体育教师要认真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开展新颖的体育活动项目,增强课余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学校要安排专业教师对课余体育锻炼进行指导。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活动,支持体育活动的开展。社会多组织体育活动,定期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体育活动。外出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联系,关心孩子最近的生活、学习及情感等。家庭可以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增进感情,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引导他们发展体育爱好。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30.
  [2]杨文轩,杨霆主编.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22.
  [3]易小红.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科教视野,2007,(23),326.
  [4]孟筱,张铁军.农村留守儿童情绪特点及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理论建设,2010,(3).
  [5]胡昆,丁海燕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VOL18,(8):994-996.
  [6]万俊.试论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搏击·体育论坛,VOL2,(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