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与移民广角
2012-12-31
老区建设 2012年17期
2015年易地扶贫搬迁目标初定240万人大迁徙
9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根据《规划》,易地扶贫搬迁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其对象是生存在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等地区的农村贫困入口,计划“十二五”期间对240万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为此,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投资由中央、地方政府和搬迁群众共同承担,其中中央财政人均补助标准不超过6000元。
“240万的目标有点偏低,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必须完成余下的760万农村人口的异地扶贫搬迁,否则2020年无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国扶贫开发副会长林嘉觫对本报记者解释,整体目标虽较低,但应当鼓励地方超额完成任务,以减轻“十三五”的压力。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对本报分析说,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村贫困人口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搬迁之后如何更好地在生产和生活上,融入迁入地,这需要国家的政策具有长期和战略的考虑。
《规划》指出,尽管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贫困人口依然量大面广,特别是还有近1000万人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等生存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生存发展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丁元竹指出,如果这部分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得不到尽快解决,将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为此,十二五期间将搬迁240万人进行扶贫。
《规划》要求,各地应根据安置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通过依法开发耕地、调整置换土地(林地)等形式配置安置资源,可采取就近、分散插花、规模集中等多种方式安置,各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易地扶贫搬迁建房需求。
“易地搬迁扶贫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在做好搬迁安置工作的同时,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的支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而长远地解决搬迁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林嘉睐对本报解释。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投资由中央、地方政府和搬迁群众共同承担。中央投资属于补助性投资,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人均补助标准不超过6000元;地方政府结合自身财力安排一定规模的投资,不低于中央易地扶贫搬迁投资规模的30%;搬迁群众视家庭收入状况,适当承担部分住房和基本生活设施建设费用。
同时,国家严格限定了中央投资的使用范围,主要用于搬迁群众住房和安置点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
“中央投入相对较少,按照目前的投入标准在不发达地区可能会出现落实难的问题,我认为中央应当加大投入力度,等靠地方配套尤其是落后地区很难。”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对本报记者分析,同时搬迁群众自筹这块也很难,既然他们所在地区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其经济能力肯定十分有限。
(凤凰网)
国务院调研组到瑞金调研
9月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秦中春,国务院扶贫开发司副处长、副研究员张要杰等调研组一行5人,就编制《赣州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规划》来瑞金市调研。赣州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洪明及瑞金市领导李德伟陪同。
调研组一行首先来到叶坪、沙洲坝革命旧址群,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随后,调研组前往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沙洲坝镇洁源村、产业扶贫香山科技示范园等地调研,了解瑞金市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居住条件等扶贫开发情况。当天下午,实地调研结束后,在京里大酒店七楼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座谈会,会议由赣州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洪明主持,会上瑞金市直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就攻坚示范区规划编制、瑞金市贫困状况,需要上级扶持的重大项目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调研组同志对瑞金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调研组认为,通过实地调研和与大家交谈,感到瑞金市的干部群众都具有良好的苏区精神面貌,思奋进、谋发展的热情很高,干部能切实为民办实事;回去后,调研组将全面整理归纳调研情况,结合老区特色,明确示范区发展定位,修改、完善好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规划,集中力量将瑞金打造成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力推进赣南革命老区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
(江西省瑞金市扶贫和移民办)
江西省赣州市扶贫和移民办定点扶贫工作组“稳、准、快”推进扶贫点土坯房改造
为认真贯彻落实赣州市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改善民生,赣州市扶贫和移民办驻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定点扶贫工作组立足现实,协助乡村采取有力措施,
“稳、准、快”推进危旧土坯房改造,到目前为止,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稳”,就是做好政策的宣传,做透各类群众的思想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东龙村是一个李姓聚集的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众多,附属的危旧土坯房也众多,涉及到的各种类型住户也各不相同,情况错综复杂。驻村工作组针对这些情况,以“稳”字当先,循序渐进推进工作。一是政策宣传不留死角,不仅要对常住村民进行宣传动员,而且对已经搬迁在外居住的乡亲也一一作了宣讲,让他们也知晓政策,营造人人支持改造,人人参与保护古建筑的氛围;二是改建规划切合实际,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聘请了县、市规划建设部门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到村里帮助进行规划设计,做到改造与保护齐头并进,万无一失;三是改造措施轻重缓急,在听取专家的建议后,做好中心村群众的思想工作,在规划没有出来之前中心村暂缓动工,对涉及古建筑较少的南坑组,先行改造。
“准”,就是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将群众住房情况分门别类,确保符合改造政策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东龙村现有土坯房496户35255.2平方米,其中符合一户一宅改造政策的有193户,其他的要么是多年已经搬迁在外,要么在外建有住房的,政策能否百分百执行到位是所有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也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驻村工作组首先采取分组分片包干,在对群众进行政策宣传的同时进行入户调查,把所有住房户群众的基本信息建档立卡;其次是结对包扶,定点扶贫干部一包到底,除了做好群众工作以外,还要帮助符合政策的改造户群众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再是公开公平公正,将所有住房户信息和改造工作程序进行公开,消除群众的疑虑。
“快”,就是做好服务工作,调集人财物各类资源特事特办,让改造户群众尽快搬入新居。根据东龙村历史文化名村的特殊现状,驻村工作队与乡村一道,召开群众座谈会,研究制定了东龙村危旧房改造计划,拟定2012年将重点放在涉及古建筑不多的南坑组。一是于8月20日聘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专家亲临南坑组现场勘测,8月29日帮助规划设计了安置点详细的建设规划图和群众建房户型图;二是规划图出来以后,乡村安排专人负责做好服务工作,于9月1日开始进行危旧房拆除工作,
10日前已经全部完成旧房拆除,9月3日推土机、挖机开始平整安置点,现已基本平整到位,有10户左右的改造户已于9月13日开始“牵线”打基脚,并着手建房;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及时跟进,工作队协助乡村于8月中旬向县扶贫和移民办、县财政局申请拨付市领导定点扶贫资金,现已到位资金40万元,保证了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江西省赣州市扶贫和移民办 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