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议程设置
2012-12-31王欢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近年来,大众传媒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从角色缺失到逐渐成熟应对,在体现进步性的同时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本文主要从议程设置理论来探讨传媒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 议程设置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间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事件。①一般而言,它具有突发性、异常性、破坏性、紧迫性和社会冲击力等特点。突发事件关系国计民生,受受众的高度关注,极具新闻价值,受到媒体的重视和关注。中国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目前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变期。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为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打开了广阔的空间,综合素质日益提高的公众对媒体应突发事件的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媒体之间的竞争也使得突发事件的报道成为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提高竞争力的一个必然选择。②本文主要从议程设置理论看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不足,并探讨媒体如何应做好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一、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议程设置理论始终是传播理论领域里的主导概念之一。议程设置理论着眼于认知层面的传播效果,借大众传媒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把受众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到特定的问题上。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作业”的机构,传媒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活动。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③大众传播媒介在作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主要渠道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的网络环境下议题设置主体、方式、议题本身等都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色。网络时代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理论内涵的补充和延伸,而互联网自身的互动性、开放性、去中心化、碎片化等特点,又使得议程设置理论被赋予新的生命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所以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我们从议程设置理论去探讨媒体如何做好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就更加必要和有意义了。
二、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现实困境
我国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从开始的角色缺失到逐步的成熟应对,体现了某种程度的进步性,也走过一段艰辛的历程,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思。
1、封锁消息,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未能得到发挥
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瞒报、缓报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媒体报道“统一口径”、“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也依然存在。大众传媒对突发事件的这种报道方式不仅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同时也不利于政府的正确决策,使得各种危机在隐瞒中得以滋长和蔓延,在这方面我们已有过惨痛的教训。例如,2003年非典爆发前期,各主流媒体被讥笑为患了“集体失语症”,它们对事件采取不报道、少报道、低调报道的方式,未能将疫情发展的真实情况及时转达给受众。在主流媒体失语的情况下,受众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便转向网络、手机短信及一些人际交流,小道消息在此期间肆意蔓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直至中央力量介入后,各媒体才将每天的疫情及时、准确、全面的传达给受众,受众的恐慌情绪才得以有效控制。在这次事件中,各媒体对突发性事件“泛政治化”的思维影响了媒体正常的报道工作,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没有得到发挥。SARS事件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改进中国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迫切性,国务院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列》,媒体和各地政府也在开放的报道语境下汲取了很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2、报道一拥而上,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发挥走入极端
我们知道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也就是说传媒报道和重视什么,公众便关注什么。而面对突发性事件,记者和编辑们尽自己的全部能力吸引受众对同一事件的关注,形成“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局面”。但各家媒体报道的一拥而上、疯狂炒作会使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的发挥陷入一个极端。这个极端与我们所说的媒体“集体失语”处于相反的状态,呈现出“喧哗”的状态。④突发性事件无疑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各媒体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如洪水般滚滚而来,甚至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呈现出一种“同质化”的失范状态。如果媒体对于灾难信息的报道过多,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公众对这一议题的特别关注,这极有可能导致公众在生活中产生恐慌,削弱了社会应对危机的信心,也不利于灾难过后社会心理伤害的自我消除和调适。因此,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媒体要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去展现事情的发展过程,并且要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同时媒介也要承担好“环境瞭望者”的责任,在着重报道突发事件的同时,还要适当的安排报道的数量和版面,合理地引导受众的注意力,更好的发挥其议程设置功能。
三、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设置
我们知道,大众传媒能敏锐地觉察到某个社会危机事件的存在,并将获得的信息、了解的情况加以及时报道,引起人们的关注。媒体会对一系列议题按优先顺序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以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的判断。可以说,媒介决定了人们对社会危机的关注程度。所以媒体要充分发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议程设置功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先入为主,把握议题的主动权
根据信息传播中的马太效应,我们知道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成为竞争中的胜者,占据有利位置,就会产生一种滚雪球的优势,以后就更容易获取信息。在网络技术层出不穷、自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媒体已不是设置公共议程的唯一机构,公众开始自我设置议题并为传统媒体设置议题,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如果媒体还是固守以往的“宁慢勿抢、宁压勿报”的报道模式,必然会处于被动地位。主流媒体一旦处于被动地位,将会导致谣言扩散,公众恐慌,社会失谐,此时要想让公众再回头相信主流媒体的声音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因此,主流媒体一定要利用其有利的资源,及时发布信息,并以主流信息占据舆论的制高点。
2、抓住受众心理,把握各议题间的平衡点
一般来讲,危机事件分为爆发阶段、延续阶段和恢复阶段。受众对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存在某种选择性,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因此,大众传媒要准确抓住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针对各个时期的特点来设置相关的议题,把握各议题间的平衡点,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媒介保持新闻报道的差异性,一方面要做到灾难信息、救灾情况的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又不能因灾难信息过多而带来负面影响。一般来说,在突发性事件的爆发阶段媒介要正视事件,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通过迅速准确的报道,满足受众急于了解事情真相的心理,以引导社会舆论,疏缓社会情绪;延续阶段媒介要全面关注危机的影响,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大胆介入,排除干扰,力争在政府和公众之间构筑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同时,也要全面报道政府应对危机的应急方案;恢复阶段媒体主要是要关注灾难后的恢复和重建报道,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就媒体本身而言,在危机过后要建立信息预警系统,在充分发挥媒体公开、及时与透明报道基础上,及时做好政府与媒体的信息沟通,建立稳定的信息交换机制,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就是信息的透明和自由流通。
3、各媒体融合互动,扩大议题范围
传统媒体在突发性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播因其传播简单快速、接受方便的特点,在发布新闻时更容易在时间上领先,此外它还具有与听众进行互动的优势。电视是目前受众最多、影响力最广的媒体,它可以通过及时、客观、公正的报道,迅速抑制社会上的流言,稳定民心和社会秩序。纸质媒体虽然在时效性和视觉直观上不及其它媒体,但它可以发表独特的评论,可以做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让受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剖析灾情、稳定民心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在新媒体中,网络媒体因其及时性强、信息量大的优势,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发挥着先锋的作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因其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受众面广的特点成为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受众可以通过文字短信、彩信、手机电视等方式迅速有效地传达各种信息,交流起来非常方便。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各媒体之间在相互配合全面扩大议题范围的同时还要密切的融合互动。公众不仅可以自我设置议程并且可以为传媒设置议程,但并非所有的民意都是理性的、正确的,网络上鱼龙混杂的真假消息,很容易造成民众心理上的不稳定和流言的兴起。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暴发网络暴力事件。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及时介入,发挥新闻专业主义的优势,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同时,及时、客观报道突发事件,满足受众知情权。此外,传统媒体还可以主动设置自己的议题,建设理性对话的公民社会。
结语
面对突发事件,良好的议程设置不仅迅速传播了事件本身以及相关影响,并且在消除民众恐惧、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方面都极具优势。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如何充分发挥和完善新闻报道中的议程设置功能,以推动信息的良性传播,引导良好的社会舆论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各级媒体面临的崭新课题。这还需要各级媒体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们相信未来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①蓝鸿文,《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现代新闻采访新问题探索之三》[J].《新闻界》,1999(8)
②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④谢佳杰,《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失范现象分析》,《今传媒》,2010(7)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