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2012-12-31何凡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中国电视纪录片从1958年开始,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本文主要采取文本分析的办法,将不同时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不同特点和该时期的代表作品相结合,试图勾勒出一幅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脉络,并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 发展 大众纪录片 宏大叙事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应该追溯至1958年《到农村去》的放映,而同年播出的《英雄的信阳人民》正式拉开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序幕。我国的新闻纪录片是和我国的电视事业一起发展繁荣起来的。 “作为电视家族历史最悠久的片种之一,它的发展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电视发展的一个缩影。”①各个时期的新闻纪录片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电视事业的总体特征,所以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与变化也是中国电视从起步到繁荣的一个表现。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到农村去》这一政治性、宣传性较强的新闻纪录片,转变为《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类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都较大的纪录片。本文将选取电视纪录片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分析,梳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力求较为全面的展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演变全貌和各个时期的基本特征。
  一、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纪录片时期(1958年-1978年)
  这段时期,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还处于概念混沌的起步阶段,电视纪录片作为一个新兴的节目类型,还没有完全独立出来。从技术上看,由于技术不成熟,只能采用胶片拍摄,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只是在纪录电影的基础上发展,如1958年,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播出的《到农村去》,就是典型的纪录影片;从内容上看,大部分属于新闻纪录片,即根据一个主题,将数个新闻片串联起来,配上解说词,宣传性和政治性较浓厚,如《英雄的信阳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等。
  虽然受观念和技术上的限制,但当时仍然有一些优秀的代表作品问世。如1966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播出的《收租院》,在全国引发了热烈反响,连放8年。它在内容上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开头用新中国农民当家作主的激昂和主体刘文彩的压迫作对比,最后以农民决心反抗为结尾,思想性和教育意义深厚。从制作艺术上来看:第一,背景音乐和纪录片基调相一致,烘托出了应有的情感;第二,采用虚实结合的叙事方法,将泥塑群像和现实人物相结合,这也是早期纪录片的一个特色,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并没有采用完全纪实的方式;第三,声画结合,采用大量长镜头,加上恰到好处的解说词和配乐,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
  总体来看,我国早期电视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注重意识形态上的教育和启示,突出宣传性、政治性和思想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画面中大多是“群体画像”,如展现集体劳作,很少有个人表情。3、音配画的手法,声画不同步。
  二、宏大叙事模式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时期(1978年-1990年)
  随着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社会孕育了一场全新的变革。电视纪录片由于制作观念的更新、技术条件的提升、题材内容的丰富,开始逐渐摆脱纪录电影和新闻纪录片的影子,彻底独立出来。1979年,一种新型意识形态体系取代了阶级斗争哲学,中华民族从支离破碎的话语体系里站了起来,开始寻找新的文化资源。②民族意识觉醒,文化开始寻根,此时出现了《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地方台50分钟》等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也因此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
  《话说长江》与《话说运河》分别是中央电视台于1983年和1986年播出的纪录片,均创下了当时40%的超高收视率。《话说长江》共分25集,从长江源头到壮观的入海口,描绘了长江的整个面貌,并且介绍了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人民生活。它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具有亲切感和互动性的解说,一男一女两位主持人采用口语化而不是口号化的语言,突破了传统画外音的解说方式。此外,《话说长江》运用了大量长镜头,尽量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长江壮景,制作技艺上相对于之前的纪录片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同时,《话说长江》每周六晚定时播放,这一大胆创新的方法基于电视这一载体,不仅培养了观众的收看习惯,还为以后的电视节目栏目化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③
  《话说运河》在《话说长江》的基础上,由原班人马打造。《话说运河》首次让主持人从幕后走向台前,更加亲切可感。同时,该纪录片把群众放在同一层次上,片中出现的大量普通群众参与采访的画面,同期声的处理方式,都让观众感觉更加真实、直接。从技艺上看,《话说运河》不再使用胶片拍摄,画面更加精美。同时,也采用了边拍边播的方式,随时根据观众反馈,增加或删减拍摄内容。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国电视纪录片有以下几个特点:1、采用宏大叙事的方法,大量地理纪录片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增加了观众的民族向心力。2、注重纪实,强调客观再现对象景物。3、系列片盛行,中日合作的《丝绸之路》开启了我国电视纪录系列片的先河,充分利用了电视媒介的特性,为日后电视栏目的发展提供了经验。4、内容题材丰富,有宣传性和政治性浓厚的“政论片”,如《迎接胜利》、《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变化》等;有祖国风光纪录片,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有军事题材、历史性题材,如《让历史告诉未来》等;也有反映地方特色的《地方台50分钟》。该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片种,并逐渐走向繁荣。
  三、大众纪录片的崛起时期(1991年-1999年)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独立的快速发展期,那么90年代便是其走向多元化的繁荣期。80年代由央视倡导的电视节目栏目化于1993年《东方时空》的开播而正式形成,到90年代末,几乎所有省级电视台都开始推出纪实性栏目,给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立平台。此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个性的表达和张扬的要求开始显现。体现在电视纪录片上就是内容题材和拍摄角度的多元化,“个人的表情”开始取代“群体的表情”,注重小人物小细节的大众纪录片开始和以宏大叙事为主的精英纪录片和国家纪录片平分秋色,甚至更加引人注目。
  《望长城》是一部这个时期不得不提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纪录片,它是中国电视纪录片从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的标志④。《望长城》虽然也是一部介绍国家地理风光的大型纪录片,但和《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不同的是,该片完全是画面主导,用事实说话,解说词只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完全的纪实性拍摄,长镜头加声画同步的同期声的处理方式,客观再现长城的历史以及周围的风土人情,由普通群众的真实倾诉和边走边拍边解说的构片方式,打破了以往纪录片先有解说词,再捕捉画面的模式。这样一种极度真实的原话,几乎看不出后期的修饰,充分展现了以纪实为重要任务的电视纪录片的艺术魅力。
  1993年,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的创办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 生活空间》的开播,使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开始走向平民视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如《生活空间》,每天一集,每集10分钟,每集一个小人物,以小见大,反映真实生活,给观众一种亲切感和似曾相识的心理接近性。
  总体来说,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条线路并行。这里的多条线路意为既有坚持精英路线,制作出大量有厚重感的大型纪录片,如《最后的山神》、《沙与海》、《望长城》;也有反映普通群众生活的平民化纪录片,如《生活空间》、《远在北方的家》、《毛毛告状》等;还有大型纪实类文献型纪录片,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这些文献型纪录片史料丰富,深入采访,真实再现。“比如毛泽东晚年以病躯会见尼克松的活动,通过当事人的回述和影片史料,再现了一连串真实感人的细节,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⑤2、电视纪录片中,“个人的表情”开始取代“群众的表情”,见微知著。3、拍摄技术上,画面精美,开始全面使用同期声,加强画面的真实感。
  四、娱乐冲击下的电视纪录片(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大量的娱乐类节目铺天盖地,席卷了相当一部分电视市场,不少原本属于电视纪录片的观众也转向娱乐节目。在娱乐节目的狂轰乱炸中,电视纪录片一度从发展高潮中停滞下来。但是今年《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再次推动着我国电视纪录片走向另一个高峰,让人们看到了我国纪录片发展的方向——寻找那些即将消逝的记忆,通过镜头的完整纪录,唤醒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舌尖的中国》通过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和我们的田野七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中华美食文化。每一部分都从普通小人物出发,通过他们的生活和美食的共通处,通过小人物的视野,窥视大的饮食文化。让观众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被各种人物的生存状况所打动。
  除了专业团队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之外,随着DV设备的普及,许多DV爱好者也开始自己创作纪录片。这些个人制作的纪录片大多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具有很强的个体思维和探索观念。这也是我国电视纪录片走向多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回顾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它是一个从模糊到独立,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无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将何去何从,纪实性仍然是其保持独特魅力的唯一武器。纪录片从诞生初始,就明确了自己和其他节目类型的区别,因此做好受众定位,在保持原有受众群不流失和纪实性不改变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跟随中国社会的转型而有所突破,是其在新时期发展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①⑤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38
  ②④张同道,《中国电视纪录片50年》[J].《电视研究》,2008(10):13-16
  ③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