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传播的仪式观
2012-12-31任拯廷余毅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本文试从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家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入手,来分析研究音乐传播的现象,揭示音乐传播在理念层面的深层涵义。
【关键词】仪式 仪式观 音乐传播
当今社会,人们不断发掘远古的、原生态的民族古老音乐,这些音乐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听觉,得以广泛的认知。然而,这些音乐是如何流传千古并保存完整的?本文试从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家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入手,来分析研究音乐传播的现象,揭示音乐传播在理念层面的深层涵义。
一、传播仪式观
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家詹姆斯·凯瑞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笔者认为,用“仪式观”来分析音乐的传播更能揭示接近其本质的一些意义和内涵,那么首先有必要对“仪式观”作清楚地阐释。
1、传播的仪式观
在詹姆斯·凯瑞看来,“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方面的隐喻,信息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仪式观”则指北美新教徒举行的“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是19世纪北美基督徒相聚一堂获取精神上的共享、共识的一场仪式。①以传统的“传递观”为主,美国主流传播学认为传播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上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传者向受者输送信息,接受者收到信息,即以传递的精确性为传播成功的标准,进而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而传播的“仪式观”则模糊了传受双方的存在,把讯息的传播喻为人们共同出席的一场仪式,重点在于一种参与和体验,参与者之间分享经验成果,培育共同感。举行仪式使得参与形成习惯,特定的世界观便得到描述和强化。
凯瑞在提出“仪式观”时强调了它的宗教色彩,他说:“传播的仪式观有着明确的宗教起源,而且它也从未完全脱离这一基本的宗教隐喻。”“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谱系和话语”。②“传播”一词与“分享” “参与” “团体”及“拥有共同信仰”这一类词有关,有了这些象征共同参与感的前提,传播的仪式观便有了它在意义上的正确性、现实性和实用性。“传播”一词的原意是指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举行的一种神圣典礼,它的起源和目的并非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③所以,传播的“仪式观”是在时间维度上对系统的维系,是指共享信仰的意义。
2、仪式观的内涵
“仪式”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举行典礼的形式,原指宗教或者祭祀仪式。在现代人类学研究中,仪式超越了宗教活动的范畴,也可以指凡俗的活动。在某个仪式场景中,通常以表演的方式呈现,表达现实中存在和传统的意义。既然是表演,则仪式便具有了象征性和演绎性,象征某种传统积淀或是特定的含义,通过表演,便将这种特定的含义外化为外在的形式。即把传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感情生活传给受众,这比单纯的说教更能使他们心领神会,起到改变或强化对方思想或行为的目的。由此看来,在影响受众的实际效果上,“传递观”和“仪式观”有着共同目的的重合领域,所以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立、互不相容的,传递是共同感受的一部分,传者把信息传给受众,才能引起双方在同一场合中的共鸣。而在仪式中,信息的传递使得参与者接受仪式所要表达的内容,引起人们的共同认知,确认了仪式本身的外在形式,使其内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每个参与者都参与维系了整个系统,所以说,仪式的最高境界是维系一个有意义的,能支配人们行为的文化世界。
象征性的仪式,除了宏观上的象征某种特定意义的典礼形式外,在微观方面,参与者的听觉、视觉、感觉、心理想象、信仰和愿望,以及通过感性和理性的判断,对某一概念的确认等等,都属于象征性仪式的范畴。④也就是说,参与者个体内部进行的思想活动也成为仪式的一部分,因为它们知道了人的行为,而个体行为的叠加决定了小到仪式、大到整个系统和社会的动向和发展的方向。
二、音乐传播的仪式观
本文以音乐传播为例,用传播的“仪式观”来分析仪式音乐和音乐的仪式。
1、仪式音乐
仪式音乐是指在典礼上表演的音乐,如在教堂参加弥撒仪式时教徒唱的赞美曲,戏剧表演时角色的唱词和伴唱的戏曲等。仪式及其展示过程中的音乐表演,被文化人类学家和民族音乐家认为是最能完整展现过去或者现在某一文化事象的原生形态和文化形貌的。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虚拟表演,观众在心里想象通过便能够在头脑中勾勒类似的图景出来。其实,所谓仪式便是各种意义在空间上的拓展。音乐辅助仪式上所要宣扬的主题,或许可以说,音乐是仪式的表现形式。
2、音乐传播的仪式观
音乐对人、事物和情感的描述是模糊的、含蓄的,被认为是表情的艺术,用来表达抽象出来的感情或者意义,而不是描写的艺术,要呈现怎样的具体内容。以下是对音乐传播仪式观意义的进一步阐释,也是传统音乐能一直流传到今,并在传播过程中又不断吸收各种元素使音乐繁荣的原因所在:
首先,传统音乐的演进靠传受双方的共同参与才得以传承。人们享受音乐,并不是用来消除某种不确定性或是得到新的信息,而是用来感受以获得满足。音乐的传播,不只是简单的传受过程,重要的是一种参与和体验,而正是这种参与和体验构筑了传播的仪式。我国传统音乐的产生和传播途径,主要有民间艺人行艺传播、移民传播、商贾传播、战争传播、劳动号子等。⑤传统音乐,通过传递、扩散、辐射、交流、渗透、融合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在不断传播中,使音乐得以传承,丰富多彩起来。此时,传者和受者的角色界限模糊,双方共同以参与者的身份体现其作用和价值。在这些传播中,有些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有些则是无意识的传播,但无论是哪一种传播,都会促进音乐的交流、变化,引起音乐的更新、发展,促进了其延续推广。各地域、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冲突碰撞、相互交流,为历史上音乐的融合、变迁和积累提供了无穷的契机和动力,形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组成了庞大的音乐的仪式。
其次,作为“仪式”传播最基本的作用在于确认。现代生活中,享受音乐成为人们的习惯,即是对一种美好生活态度的确认。从仪式观的角度来看,传播的功能不仅在于对表层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变化,还在于深层的文化理念、意识形态的变化。音乐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缓解压力、娱乐消遣、陶冶情操,从古到今既是如此。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在奇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虞舜时代的韶乐竟对孔子有如此强烈的感染,这无疑是音乐传播产生的作用。通过强化人的情感肯定韶乐的价值,在赞许音乐的同时,音乐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文化理念也被认同和确认。
第三,音乐作为符号体系,构筑了象征意义的空间即仪式。音乐中使用的人声、乐器与其他的音声组合,共同构筑了一个听觉想象的空间,人们主观的创造、想象和感觉,形成了仪式。传者在仪式中的表演可以是虚拟的,表演内容必定会融入表演者的想象、感情、愿望、信仰和个人行为,但最后呈现出来的表演却是真的,表达了群体真实和现实的情感和愿望,实现了当初传者有意识假设的目的。我们将这个过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扩展,整个表演构筑仪式的子项包括:参与者的视听和感觉、象征性意义构筑的空间范围和事件延伸,以及音乐传播中单独的音乐元素,这些构成了完整的表演,也形成了全面的仪式行为过程。音乐使参与者的听觉受到刺激,通过音声感觉,透过个人实际的想象,音乐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充当了仪式传播的介质。一曲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单独完整的象征符号体系,具有把社会的秩序规范、人的本能诉求和行为相互整合的功效和作用,在一定的表演空间和时间结构中把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系起来。音乐作为一个单独的符号体系,以旋律和音符为载体,将特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情感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听众。
第四,以大众传媒为平台的音乐传播,更是异彩纷呈。人们对于音乐文化的接受更多地取决于媒体播出什么样的音乐、重复次数,以及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⑥以多媒体为平台的音乐节目与音乐创作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音乐媒介文化为观众带来巨大的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往往也容易成为流行的社会新闻和主流娱乐。由于媒体的强势力量,所以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绝对“权威性”,操控着流行文化的话语权,很容易以其为核心形成仪式,激发和引导流行音乐。音乐流行的本质是人们音乐行为的连锁同质反映和相继模仿,对同一类音乐内容的接力,更大范围的人们从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活动,便形成了潮流。⑦反过来讲,一类音乐只有表达时下人们大致相同的情感诉求和行为思想,才会流行起来。媒体成为构筑音乐传播仪式的载体和强势力量,维系音乐传播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维持系统健康的责任。
综上所述,音乐传播的基础,依附不同的“仪式”,不断地演变、发展、流传,并通过人与人的交流活动,传递了各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思想感情。掌握它的传播发展规律,有助于人们对音乐传播规律的认识,从而不断推进音乐传播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J].《国际新闻界》,2008(8)
②石义彬、熊慧,《媒介意识,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利的批判性观照与诠释》[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③张兵娟,《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J].《现代传播》,2007(2)
④朱杰,《仪式传播观浅议》[J].《新闻传播研究》,2007(2)
⑤周显宝,《仪式戏曲及其音乐唱腔、音声环境与空间意义——以皖南青阳腔的实地考察为例》[J].《音乐研究》,2005(2)
⑥杨皓晖、曾遂今,《传播生态学与电视音乐文化传播》[J].《求索》,2007(7)
⑦冯光钰,《关于音乐与传播的思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3)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责编: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