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办报特点在《生活》周刊中的呈现
2012-12-31张苗张长乐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邹韬奋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在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的一笔。本文以其主编的《生活》为分析对象,探讨其办报特点。
【关键词】邹韬奋 《生活》 大众路线
邹韬奋先后创办了《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日报周刊》等,虽然有的只存亡了短短的几个月,但他还是努力践行着一个报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其创办的刊物曾一度在中国发行量达到二十万份,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邹韬奋的办报活动有两点特别引人注目,其一是办报立于大众立场,其二是独立办报。正是这两点成就了邹韬奋,使他成为新闻行业的典范。
一、坚定的大众立场
1、接手《生活》周刊,改变原有风格,更贴近大众
邹韬奋1926年担任《生活》周刊主编,到1933年周刊被迫停刊,这7年的时间充分展示了邹韬奋在办报方面所拥有的才能,把原本默默无名的小报变成了全国皆知的知名刊物。
《生活》创刊于1925年10月11日,是一张四开的小型刊物,每期印2800份,主要是赠送给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员和教育机关,起初由王志莘任主编,邹韬奋等人为撰稿人的一份指导职业教育的刊物。
所刊的内容,胡愈之曾说:“生活周刊原先只是一个指导职业教育的刊物,登载的文章也都是适应企业职工、店员等小市民的需要,谈些生活和职业修养问题。①简而言之,就是传播关于职业教育的信息。1926年10月王志莘转入银行界,中华职业教育出版社领导决定任用邹韬奋以职教社编剧股主任的身份主编生活周刊。
邹韬奋接手周刊初期,起初只有三个人参与《生活》周刊。除了邹韬奋就只有主观营业、公务和广告的徐伯昕和兼职会计孙梦旦。《生活》周刊的编辑工作落在了他身上。为了《生活》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他加大自己的劳动量,搜集丰富的资料,分门别类编写成适合刊物发表的文章,以不同的笔名进行发表。“心水、思退、沈慰霞、因公等,都是用过的笔名。邹韬奋在版式和内容方面进行改变,着手于把它变成为通俗的一般性刊物。“我接办以后,变换内容,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并在信箱一栏讨论读者提出的种种问题。”②
《生活》周刊在韬奋任主编期间,所开设的栏目丰富多样题材广泛。所设的栏目除了言论、专论之外,还有事业与修养、处世之道、名人轶事、人物介绍、平民生活素描、婚姻恋爱、娱乐、体育等。从题材看,有较长篇幅的通讯,传记、游记、也有短小精悍的小言论编者随笔、还配上不少插图和漫画。③从开设的栏目和题材来看,生活周刊已经成为一份相当有分量的刊物。
2、认真对待读者来信,力求为读者答疑解惑
读者来信日渐增长,以至后来有时甚至一天收到1000多封,但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在在周刊上进行公开发表和解答。对于那些不适合公开发表和解答的信件,邹韬奋也极其认真的做了回复。“有的信虽不能发表,我也用全副精神回复,直接寄去的回复,最长的也有达数千字的。”④读者来信的增多,他不得不花上半天的时间来看信,同时扩大人手处理这些信件。但这并未使得他备受折磨,反而觉得是无上的荣幸。正是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态度,使得广大读者对《生活》周刊的信任度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有问题有疑惑,向韬奋寻求意见。《生活》周刊赢得一定的公信力,广大读者开始离不开这样的一份刊物。
3、义务的“书报代办部”,赢得大众的支持
如果说读者来信是其走大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一个例子,《生活》周刊1930年9月创办的“书报代办部”,则是又一个强力的佐证。“书报代办部”,专门处理读者委托代办的各种事情。“除了代购书报以外,还要代购衣料、鞋子等物品、甚至带找律师、医生、旅馆等等。这个代办部的工作都是义务的,用特殊批发折扣的一些收入进行开销。”⑤这样的一个部门,更是拉近了读者和《生活》周刊的距离,使得《生活》周刊在社会上为人所熟知。这样的报人怎不受到人们的尊敬,他们所出版的刊物受到争相查阅。
后来开办生活书店,也本着竭诚服务大众的原则。生活书店在1932年上海开办,经过十二三年的发展,增加到布满全国55家。邹韬奋在总结生活书店白手起家的发展过程时说:“广大读者是支持我们的,一订就是一年。知道《生活》被国民党被迫停刊,都来信说:‘不要你们退款。你们什么时候重新出,我们什么时候再寄钱向你们重新订’这样。生活书店就越来越大了。所以,生活书店应该是属于人民的!”⑥,生活书店若脱离了人民大众,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追随者。
二、独立办报,追求言论自由
1、办报做到经济独立,不偏不倚报道事实
邹韬奋生前未加入任何党派,坚持独立办刊,追求言论自由。欲求言论独立,则必须求得经济独立。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对“营业时期”的报纸有几句很痛快的话:夫自常理言之,报纸经济不独立,则言论罕难公而无私,但近观此种商业之报纸则不然,依违两可,毫无生气,其指导舆论之精神,殆浸失矣。⑦
邹韬奋在创办报刊中,始终把这一点铭记于心。1931年《生活》周刊揭露交通部长王伯群贪污交通建筑费造洋房纳小妾的丑行。王伯群得知后,派人拿着十万巨款以资助的方式希望能不登这篇报道,结果遭到邹韬奋拒绝。《生活》走大众路线,严把质量关,具有一定公信力。同时,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以广告养刊物。在《生活》周刊上刊登的广告,是有要求的。“广告国货,广告书籍;花柳病不登,滑头医生不等,招摇不实不登,妨碍道德不登。”⑧同时采取一些灵活的形式表现广告,使得广告主乐于找《生活》周刊,广告成了一个重要经济来源。想法设法的扩大订阅量如凡一人订满五份的,订者即可享受赠阅一年的优惠方法,又或者对新订阅者增加服务吸引广大读者,使得订户越来越多。最后《生活》周刊不仅得以生存下来还获得了盈余。
在他创办其他刊物的时候,也可以看出办报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是其坚持的重要原则。1936邹韬奋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时,曾遭遇经济上的窘境,他曾戏称为“贫民窟里的报馆”。但就是选择在贫民窟里办报,他也不愿接受党派的援助,广东军阀陈济棠曾特地派副官接他去广州一谈,事后要送他三千元,他予以谢绝。
2、不畏强权,争取言论自由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政府仍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针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怒斥“这种不抵抗主义”就是“极端无耻主义”。特别强调:“全国上下,应一致对外,无论何派,到了这个危机存亡的时刻,如再图私利,闹私见,而有妨碍一致团结对外的举动,我们全体国民应群体反抗。”⑨《生活》周刊从这改变了方向,关心和议论起国家民族的大事,《生活》周刊成了宣传抗日救国的阵地。
从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生活》周刊被迫停刊,邹韬奋发表了很多有份量的文章支持抗日,接连发表《宁死不屈的保护国权》、《痛告全市同胞》、《上海血战抗日记》等号召人们团结抗日。人们在《生活》周刊上,常常可以看到邹韬奋言辞犀利的批评国民党人的文章,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丑恶行径。《生活》周刊发行量这时候已经达到每期15万份,不仅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城市随处可见,即使在内地乡村僻壤及远在异域的华侨所在地,也随处可见。最有趣的是不但承蒙许多热心读者自动介绍订户,而且订户还有传代的,父亲归天,儿子还要接下去。⑩《生活》周刊的影响,已显而易见。对于这样一份“不听话”的报刊,《生活》周刊引起反动派的仇视,国民党政府是不会让其继续生存下去,《生活》周刊在1933年12月8日停办。
邹韬奋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践行了他不畏强权的人格,同时在生活中,他的行为也让人们见识到他的“硬骨头”。 1936年,蒋介石通过杜月笙约邹韬奋去南京当面一谈,蒋介石真正想做的是扣留或者说是软禁他,让他为其国民政府服务。当后来知道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表示幸亏没有去,并称坚决不做“陈布雷第二”。(陈布雷主持报刊工作时期,立场鲜明,可是为国民党工作后,开始变得言辞保守,为韬奋所不喜欢)后来生活书店被查封,面对国民党提出的种种合作方案,他都予以拒绝。宁愿被关闭,也绝不同流合污。
结语
立于大众立场办报,所刊内容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广大读者愿意乐意看。保持独立的立场办报则使得所办报纸杂志能够不受限于个人团体,从而在言论上自由独立,赢得社会公信力。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所办刊物最终才会赢得市场。邹韬奋在20世纪20-30年代,能够紧紧抓住这两点,把《生活》周刊办成发行量15万份左右影响力巨大的刊物是值得称赞的。无论是在《生活》周刊还是其他的刊物又或者是在开办“文化碉堡”生活书店中,他表现出的永远站在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惧怕任何压力,不屈服于任何利益集团的精神,是任何新闻人在从事新闻的工作中都应该坚持的。
参考文献
①胡愈之:《我的回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8
②④⑩邹韬奋,《韬奋自述》,学林出版社,2000:73
③⑤陈挥:《韬奋评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89
⑥邹嘉骊,《忆韬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285-286
⑦⑨《韬奋全集》,1995:228、65-66
⑧韬奋纪念馆编:《邹韬奋研究第一辑》,学林出版社,2004:222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