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品牌来华如何克服“水土不服”

2012-12-31李小玲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一直被国外各大品牌觊觎,许多跨国企业和国际品牌纷纷选择来华。在进入中国市场时,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主要在产品设计和广告上进行改编,由于带着文化刻板印象以及认知偏差,他们精心设计的昂贵产品和耗费巨资拍摄的“中国式广告”并没有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本文以一些知名国际品牌和耐克小罗广告为例,针对他们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解读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跨国公司 国际品牌 广告
  当下,一些跨国公司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如耐克“just do it”等国人已经耳熟能详,可口可乐的广告遍地开花,麦当劳、肯德基的广告花样百出,这些跨国公司无一例外花费重金在广告上,不同于早期赤裸裸的以“统一面孔”——全球性广告对中国市场进行狂轰滥炸。近年来,精明的跨国公司洞悉到中国消费者随着国力上升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消费者个性化、小众化等因素后,开始转变全球化的广告策略,即由前期的“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行动”向“本土化思维与行动”转变。一向以高傲姿态闻名的“洋媳妇”是否真的融入了复杂化、多样性的中国市场?事实表明,洋媳妇来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导致“水土不服”,至少在广告策略上的表现不尽人意。
  洋媳妇误读中国文化,雷倒网友。2007春夏时装,路易斯-威登(Louis Vuitton)发布“红白蓝”系列中一款手袋,其外形酷似中国廉价的“蛇皮袋”,也有网友将其戏称为“中国春运专用编织袋”,使其一度成为话题中心,但是这些洋媳妇们在“挖掘”中国特色方面是不遗余力,2011年,知名奢侈品牌爱马仕(Hermes)推出了类似中国手织麻花毛衣的爱马仕(Hermes)毛衣,香奈儿(Chanel)推出了被国人揶揄为“暖水袋”的手拿包,2012年巴黎时装周,路易斯-威登(Louis Vuitton)再次推出了属于自己的“菜篮子”包包,中国网友戏称这款包像极了70年代妈妈的菜篮子,“瞬间雷倒众生”,如果没有包上的LV的标志,真有可能被人直接拎了去买菜,或者拿进澡堂子洗澡去了……,无独有偶,某大牌服饰,在2012年推出了胸前写有“拆”字的裙子,网友再次惊呼“伤不起”。
  这些知名品牌在设计上对中国符号、中国文化的误用成了国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对这些动则几万,需要排队定制的奢侈品来说无疑是尴尬至极。因此,有网友笑称这一系列作品为“没文化,真可怕”。其实,这些顶尖的大企业并不是缺乏文化,从其作品上也可看出他们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可谓“挖空心思”,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真正去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不了解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及中国消费市场的特性,导致了这一系列尴尬作品的出炉。
  洋媳妇这种单纯“运用”中国文化的思维同样体现在其在对国外版广告改编为中国版广告中。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跨国企业都已进入中国,早期,在面对全球化市场时,跨国公司总是尽可能地实施全球标准化策略,以保持品牌形象的统一,降低广告费用,也便于管理,但是广告效果不佳。因此,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将自己的广告策略从全球化转向本土化。但是,在本土化过程过由于对本地区的真实文化、社会状况了解有限或存在刻板印象,许多由外国版本改编为中国版本的广告并不成功,一些情节甚至让人觉得啼笑皆非,陷入了跟上述奢侈品牌一样的尴尬境地。
  以小罗代言的耐克广告为例。这则广告有全球版和针对中国的改编版,在改编版中,故事人物、情节、语言都有了修整和调试。中国版广告与外国版广告中除了主人公之外,出现的人物几乎都不同。外国版中出现的是主人公的父亲,整个场景一直洋溢着亲情的味道,中国版中则改编成教师,这样的改动有点牵强附会,跟故事本身没什么关系。在情节上中国版的广告进行了两处改动。第一处是在广告中添加了一个上课听讲的情节,并且在旁白中加了一句“有一天我也要上大学”。虽然这个情节比较符合中国国情,但是这偏离了广告主题、像是在灌输一种必须要上大学的思想。第二处改动是在广告的结尾处。外国版的结尾是一群人在电视机前看到球赛赢了而欢欣雀跃,而中国版则是主人公的球砸碎了一个老爷爷的杯子,他勇于道歉并得到了老爷爷的原谅。对于这个情节的改编有点太过老套、陈旧,刻板,降低了整个广告的格调。
  
  耐克小罗广告中外版
  要说这些“洋媳妇”没有做足功课,那是太冤枉她们了,因为即使是真正的中国人也未必能想到这些点子,就像2004年被禁播的耐克恐惧斗室,虽然广告创意亵渎了中国元素,但是能在一则广告中将多种中国元素连贯使用,不能不说创作者花了大力气来研读中国文化,但是由于没有真正深入了解中国的整个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反而将自己困在了文化刻板印象的怪圈中,落了个“画虎不像反类犬”,与广告目标背道而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因此,这些洋媳妇来华要克服水土不服,首先要跳出对中国刻板印象的怪圈,从深层次上领悟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受众特征,在改编广告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情节加以灵活运用。其次,广告改编要以整体效果为重,不要在广告中强加“本土特色”,不尊重整体效果刻意添加所谓的“本土特色”会给人张冠李戴的感觉。再次,在选择广告中运用的“本土特色”时要注意推陈出新,中国版广告片结尾“砸杯子”的情节,这个情节虽然很有中国特色,也表达了一种正面向上的态度,但是过于老套。并不是所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情节或元素都是这种老掉牙的,关键在于如何成功的挖掘和运用这些特色。所以,本土化改编的广告在需要加入“本土特色”的时候,要注意选择一些比较新颖的、有趣的东西,以免激起受众的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广告的效果。最后,具有全球共通性的情节、元素应该适当的保留。广告的本土化改编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所有的元素替换成新的元素,一些具有世界共通性的情节和元素应该给予适当的保留,比如说外国版广告片中的“父亲”人物形象和情节,普遍认为这个情节“很有趣”、“很温馨”、“给人贴心的感觉”,这样的情节是可以保留下来的。
  参考文献
  ①http://www.noblechinese.com/
  guiren-news2/info/8377-1.htm
  ②http://men.sohu.com/20110908/
  n318673219.shtml
  ③http://www.ccn.com.cn/news/
  shishang/2012/0604/416165.html
  ④陈云萍,《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及传播策略》[J].《东南传播》,2008(7)
  ⑤胡修瑞,《全球化与本土化广告的策略转变》[J].《学术交流》,2003(12)
  ⑥万晶,《跨国公司的跨文化广告策略研究》[J].《学术前沿》,2006(18)
  ⑦张骏德、赵路平,《论广告的“全球化”与“本土化”》[J].《新闻大学》,2004(2)
  (作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广告学硕士)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