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博把关人的特点
2012-12-31柯敏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微博是基于互联网终端发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因其低门槛、内容的简短性、操作的便捷性等特点,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展迅速。在一些人为微博鼓掌喝彩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却因微博中的谣言大伤脑筋。虚假消息和谣言的不断出现让人怀疑微博中把关人的消失。本文从把关人的相关理论出发,结合微博的特点,试析微博的把关过程,把关弱化的原因、如何健全其把关机制等问题。
【关键词】微博 把关人 弱化
经常玩微博的人曾经应该都被这个微博消息所震惊:“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这是曾在微博上被疯狂传播的消息。最终被证实是假的。微博上假消息的屡屡出现,难免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过滤不良消息的把关人似乎在微博平台不起作用。
每个微博用户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消息和评论,轻松地查看和转发他人的消息。无论是发布,还是获取,用户们通常都感觉不到把关人的存在。其实,微博和传统媒体一样,也存在着把关人,只是微博中把关人的作用被弱化了。
一、弱化≠消失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于1947年提出的,以解释人们食品习惯的改变。他的“把关人”概念建立在“渠道理论”基础之上,并与传播联系起来。1949年,怀特进行了著名的有关电讯稿编辑的研究,把“把关人”概念应用到了新闻研究领域。此后,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麦克内利、巴斯、吉伯、休梅克等学者都对“把关人”理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记者、编辑、总编,也可以指媒介组织。在日常的新闻传播中,“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面对社会上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会依据一定的立场、方针、价值标准和受众需求进行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在传统媒体中,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那么,微博中的把关又是怎样的呢?
用户在微博上发布消息,虽然不会像报纸上刊载消息要经过记者、编辑、总编等人的层层把关,但也是需要经过多重关卡的。第一道关卡便是消息发布者自己。每个微博用户都是自己微博内容的把关者,选择什么来发布、转发和评论,都是有个人标准的。有人的微博是个人心情的记录本;有的是经典笑话集;还有的是集个人心情、生活琐事、笑话、星座、新闻等于一体的百科全书。由于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不同,每个人的选择标准也会不同。但不管选择的标准是什么,选择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把关。
第二道关卡便是微博平台的运营商和网友。用户发布的信息,首先会受到微博平台的监测。一些含有敏感词汇的信息会被机器过滤掉。但是,就微博中海量的信息而言,机器过滤掉的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信息,其中不乏虚假消息或谣言,会传播出去。对于网友来说,面对自己感兴趣的消息,他们会有两种选择,相信和不相信。对于可信度值得怀疑的信息,有些网友会通过各种渠道去求证。互联网的聚合力量是强大的,微博也不例外。经过众多网友的努力,终有可能还原事实的真相。
第三道关卡是传统媒体。网络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权力。越来越多的热点新闻发源于网络,在网络上受到网友的广泛讨论和传播后,才引起传统媒体的介入,传统媒体会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把关。对于虚假新闻,传统媒体会进行求证,然后告知公众真实的情况,对微博上的不实新闻进行去伪求真的工作;对于微博传播内容不全的,传统媒体会进行详尽地跟进报道。
由此可见,在微博平台上,无论是普通公众的把关,还是网友、运营商或传统媒体的把关,都不是在一个严格的组织体系内进行的。它与传统媒体的把关有着很大的不同:
1、把关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在传统媒体中,新闻信息在见报、上电视之前,就会经过记者、编辑、总编等的层层把关。那些不符合社会价值取向、违背国家政策等的信息会被过滤掉,无法与读者、观众见面。因此,把关人主要是在内容发布之前和内容制作的过程中把关;而在微博平台中,把关人往往是在微博用户内容发布之后进行监测和事后补救。
2、微博把关的组织色彩较弱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有着严格的程序;尽管微博把关也要经过多个环节,但不管是信息发布者还是微博平台的运营商,它们的把关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在微博中,普通个人成为了把关者。
在微博中,出现把关滞后、把关人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信息内容的质量。微博把关的弱化,致使虚假信息不断出现、谣言横飞,不利于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微博把关弱化的原因
微博把关的弱化与微博本身的传播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1、信息海量
微博凭借其进入的低门槛性、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与便捷性、互动性强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发布的《2011年第4季度中国微博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11年第4季度中国微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达2.49亿。①微博运营商和相关监管机构要及时地控制和管理这2.49亿微博用户所发布、转发的内容,第一时间过滤掉不符合发布要求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花费的成本也很高。
2、信息传播与更新的速度快
微博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带来了微博发布与接收渠道的便捷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一个微博用户只要利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机媒体,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把自己身边的新鲜事发送到微博上。正因为如此,微博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是以秒来计算的,可以媲美电子邮件与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快速地扩大了它的传播范围。每一个微博主在微博上发布的消息,都能被他的粉丝看到。如果这条消息引起了粉丝的兴趣,并且转发,那么粉丝的粉丝也可以看到这条消息,依次类推。
3、集传播者和受传者双重身份于一体的微博用户
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中,信息从传播者出发,经由传播媒介,到达受传者,传播者和受传者是分离的。但是在微博上,纯粹的传播者或受传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微博用户既发布、传播信息,又获取信息。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编码,发送到个人页面上,分享给他人;同时又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对关注人的信息进行解码。在这“传受合一”的传播过程中,传统把关人的作用似乎被削弱了。
三、微博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把关人机制
言论自由是一个合法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公民有权利用微博这个新媒体工具来获取信息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但是,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每个用户都应该在合法的范围内,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条件下理智地使用微博。任何一项新媒体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好与坏,关键要看使用的人。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老师说过:“对于微博来说,其最为核心的功能就是信息的发布与获取,这两种应用分别对应的是微博信息的发布者(微博主)和索取者。”②现实中,信息的发布与获取是用户在微博上常用的功能。信息的传播者从专业的新闻编辑转变为普通民众,使信息在追求时效性上远远超过了真实性和准确性。可见,微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方对内容的把关。要健全微博的把关机制,本文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微博平台的运营商要完善监管体系,扮演好“把关人”角色
微博运营商要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机器过滤,删除一些违背社会价值、有损大众利益的微博内容;同时要组建一支专业的把关队伍。这支把关队伍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判断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及时地从海量的信息中辨别出不良信息。在这方面,新浪微博成立的辟谣小组具有借鉴意义。当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把关队伍的作用,清除不良信息,还必须呼吁广大用户参与监督和举报。此外,微博要建立惩处机制,对一些故意散布谣言、传播虚假信息者、诽谤他人者实行严格的处理。
2、相关部门需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微博作为Web2.0最新的一种表现形式,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但是,微博是整个社会新闻传播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正能量的发挥,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相关法律、政策等的支撑,更离不开其对信息的引导。在微博中,国家和政府不可能像对传统媒体那样,对用户所发布的信息进行直接把关。但是,其引导者的角色却非常重要。人们常说,谣言起于非透明,止于公开。因此,国家和政府要确保相关信息的公开与透明,致力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微博是社交工具,也是传播媒介。国家和政府一方面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使微博朝更高水平发展;另一方面,要开设微博,借助微博传播信息、进行交流,以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改变以往国家和政府在网络中的不利地位。
3、微博用户们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水平,加强自律的能力
在微博中,事后补救,例如微博辟谣,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信息的损害程度,但是加强事前把关至关重要。微博用户是微博内容的制造者,是信源。用户在微博中可以匿名发布各种消息,往往等到他人来控制的时候,其把关效果已经大大地降低了。传播者若理智地进行选择、过滤和加工所要传播的消息,从源头上对微博内容进行把关,不仅能提高信息的质量,还能节约事后的把关成本。
要每个用户都理智地去使用微博,并不是一件易事。微博用户来自不同的年龄、职业和阶层,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拥有的媒介素养也是参差不齐的。媒介素养是一种可以经过后天学习、培养而形成的能力。据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的理解:“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③媒介素养的提高需要人们独立思考,只有具备一定媒介素养的用户,才会勇于批判媒介信息,善用媒体,制造健康的媒体产品。
参考文献
①《2011年第4季度中国微博市场季度监测》,http://tech.163.com/12/
0308/10/7S2M16TC00094MI3.html
②喻国明,《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J].《新闻与写作》,2010(3):61-63
③汤书昆、孙文彬,《“媒介素养”演变的历史与文化探析》[J].《东南传播》,2009(1):170—172
(作者: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