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浪微博社区公约》看微博的发展

2012-12-31屈美茹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蓬勃发展,微博成为了时下最热门的新兴媒体。2012年5月28日,新浪微博推出了《新浪微博社区公约》,其目的主要是建立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本文主要从对公约的解读、公约出台的根源以及对微博未来发展的思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字】新浪微博 社区公约 未来发展
  一、《新浪微博社区公约》出台的背景
  2012年5月新浪微博事业部副总经理芦义公布了新浪微博的最新数据: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过3亿,其中有60%活跃移动终端登录,目前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1亿条微博内容,这些庞大的数字都提醒着我们微博的力量不可小视。①可随着微博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微博管理者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中国最大的微博运营商新浪推出新的微博管理制度。
  微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用户平民化;信息内容“碎片化”;微博信息发布渠道方便快捷。微博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时效性强,点对面式的传播方式使微博拥有着高效传播信息的能力。而微博的特性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信息泛滥,谣言四起的弊端,如何趋利避害是新浪推行公约的主要目的。从2009年新浪微博建立至今,“谣言事件”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碘盐防辐射”、“海盐受污染”等谣言,在中国大陆引起了“抢盐风波”。谣言事件涉及突发事件、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名人等各个阶层,“金庸先生被逝世”、“马伊琍文章被离婚”、“山西地震事件”等各种谣言事件在微博中四散,其内容严重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伤害了他人的利益。
  二、《新浪微博社区公约》内容解读
  2012年5月28日,为构建和谐、法治、健康的网络环境,维护新浪微博社区秩序,更好的保障用户合法权益,新浪微博与用户共同制定的《新浪微博社区公约(试行)》、《新浪微博社区管理规定(试行)》、《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制度(试行)》开始实施。在此公约中,除了有互联网中必须履行的部分公约外,新浪微博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立出一些适应微博特性的新型条款。
  1、“安宁权”体现了人格保护
  在《新浪微博社区公约》第二章“用户行为规范”第十八条中提到“用户应尊重他人安宁权,不得利用微博骚扰他人。不应以评论、@他人、私信、求关注等方式对他人反复发送重复、近似、诉求相同的信息。”此条款提到的安宁权起到了保护他人利益以及人格权的作用,是此公约中的亮点,也同时为我国互联网环境的和谐建立起到积极作用。
  2、“社区委员会”的建立体现了管理民主
  为维护社区秩序,更好的保障用户合法权益,新浪微博建立了社区委员会,委员会成员通过公开招募产生,管理由站方和社区委员会共同完成。委员会的设立有严格的报名审核条件约束以及工作机制,采用“随机21名成员的72小时投票制”。报名审核身份要求例如:知名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机构)、善于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的人士等。专家委员会判定阶段主要是就事件建立网页卷宗,并以微博通知当事人举证或自辩。对其微博标注,提醒他人此微博涉嫌违规已被举报。3轮专家委员会未能完成判定,按被举报方不违规处理。站方根据判定结果,完成对违规内容、帐号的处置和公示,并以微博通知告知。其充分体现了此公约的管理民主,是希望能够让微博有秩序化,避免现在出现更多问题,招募的方式也体现了用户参与性,进一步的扩大了民主。②
  3、“禁言令”与“用户信用积分”
  在社区管理规定的违规行为处置中,关于发布危害信息的处置提到一系列关于信息内容的硬性规定,引来争议的是对敏感信息的处理。“累计发布5条及以上敏感信息的、恶意发布敏感信息的用户,禁言48小时,删除相关内容,甚至注销帐号。”此条款一出,便引来网民的一些讨论,关于“敏感信息”这一范畴的定义不清楚,如何甄别此类信息是用户存在疑问的,还需要社区委员会向用户解释清楚。而同样“用户信用积分”也被列入其中,这项规定里将信用积分作为用户信息一部分,反映用户短期内信用等级,用户违规将被扣除信用积分,扣除原因将通过微博通知的方式予以告知。信用积分关系到每个用户的切身信誉以及利益,意味着要让用户自己对其言论负责,有了行为规范要求、违规行为界定、信用积分这样就在源头、过程、结果三方面保证公约能够落实,真正有效地实施起来。
  三、对微博未来发展的思考
  1、《新浪微博社区公约》体现自媒体的网络“自律”趋势
  网络“自律”已是网络媒体中不断被提倡到的,由70多家互联网从业者在2001年建立的中国互联网协会,其官方网站中就专门有一栏“行业自律”,这样的理念在2011年被广泛提及,并推出了有关抵制非法网络公关行为、反网络病毒、反垃圾信息、文明博客等各类的自律公约,这表明网络自律已被互联网运营商高度重视,认为是网络中很重要的媒介素养。
  在互联网管理中,《新浪微博社区公约》由于设立在新浪微博这个拥有大量用户的平台推广,影响力和关注度都被大大提高了,公约内容具体化使用户不得不提高警觉度,因为已经涉及到自己在微博中的角色地位了。“自律”是网络中重要的道德素养,公约是在提醒人们要具有社会责任意识,注意自己在网络环境中的形象,网络环境可以畅所欲言表达,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制造谣言不顾后果,一旦伤害到了社会或者他人,在网络中同样要受到制度的规范和惩罚。依靠公约建立起的网络“自律”才是自媒体时代今后的主流趋势。
  2、微博中“把关人”角色的重要性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③
  信息发布的便捷引起大量信息的冗余,即时性和个体性增大信息把关的难度,交互性和随意性加速不良信息的传播,多样化的发布渠道导致传播过程中的控制缺失,越来越多的谣言事件使得微博“把关人”角色的出现变得刻不容缓。但在自媒体环境下微博的“把关人”应该是多重的,受众本身、微博管理者以及政府都具有“把关人”身份。受众自身的把关也是在“自律”阶段展开。政府的把关主要体现在当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破坏国家安定团结、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相关微博言论,政府需要利用媒体或政治法律等手段进行处理。
  而微博公约的把关人角色主要体现在通过规章制度的控制,在内容上明确的将不实信息、危害信息、用户纠纷的处理过程以及其违规处置进行了详细解说。公约内部的处理方式经过社区委员会的联合商议得出,也使微博内部事件得以自己解决,减少了用户纠纷、打官司等纷繁的民事纠纷问题,节约了社会资源。至于是否其把关角色能够真正实现,公约的可行性还是有待考验的,在《新浪微博社区公约》中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需要的不只是管理者还有广大用户协同努力。
  3、微博与社会和谐的声音
  新浪微博拥有着3亿用户,我国现有13亿人之多,这意味着有近1/4的人口都在使用微博,微博也是传递公民声音的窗口,在微博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的时候它也背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微博的公开性与开放性也决定了其为社会带来的“双刃剑”效果。
  在传播过程中,微博带来的负面效果不断发生,谣言的传播对社会的情绪造成了不良影响,虚假信息的无孔不入污染了微博的信息环境。一些用户在未有证据的情况下对政府或名人进行恶意的诋毁,带领着大批盲从的用户随同谩骂攻击,严重破坏了社会和谐和伤害了他人。还有很多用户是打着养生或者生活贴士的旗号传播假的生活知识,这都需要网民用理性科学的眼光对待,保护自己。在传播过程中除了用户应该严于律己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之外,微博公约也是即时抵制谣言的利器。
  除此之外,微博也带来了很多正面能量,如从微博建立以来一直担当着舆论监督的角色,除了其作为媒体带给用户的全新体验,微博遍布全国的人脉在对社会的监督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记者,报道着身边的新闻。“甬温动车事件”、“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贫困地区学童免费午餐计划”等微博报道的事件都体现着微博的“微力量”在影响着社会把公益传播开来。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在微博中贴出自己的困难,丢失儿童、医疗救助等信息都会大范围被转载,由于传播速度快,网民们纷纷转发贡献自己力量,大大提高了困难解决的可能性。
  《新浪微博公约》的出台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开启了网络舆论环境规范化的第一步,只有搭建一个健康的微博网络环境,才能有效的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有效的遏制网络暴力,微博这一新兴的舆论阵地才能更加健全,更有益于民声的表达,更有益于绿色网络的建设,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①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2012年1月
  ②朱巍,《〈新浪微博社区公约〉:互联网自律的一个里程碑》[N].《光明日报》,2012-5-3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2
  (作者: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