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狂欢背后的躁动
2012-12-31贾宁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微博以其传播速度快、表达自由等特点成为自媒体的代表。然而,在微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探讨了微博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表现形式,旨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使微博传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微博 微博传播 问题探讨
一、微博的快速发展
今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同时,这一年微博迅速崛起,使用人数达到24988万人,比2010年的6311万暴涨近300%,其增长率位列各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增长第一。此外,微博使用率在2010年仅占13.8%,而2011年该数据猛涨到48.7%,增长近6倍。微博逐渐成为中国网民使用较多的互联网应用及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2010-2011微博用户数及使用率①
以上数据说明,微博的使用人数增长迅速,人群范围也越来越广,它能够自由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功能使其成为自媒体的代表。但微博在不断表现出其强大的传播优势外,问题也一点点显现出来。目前此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研究也不深入,所以本文重点论述微博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旨在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从而使微博在信息传播上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由于新浪微博目前在国内的使用人数较多,影响范围较广,故本文的案例都从新浪微博选取,较有代表性。
二、微博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洪流与被动观看
一直以来,微博因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中的“传受关系”而受到热捧,正是由于人人都成了媒介,因而网络信息量成倍增长,受众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必然会浏览到大量无关信息。而这种无意义的信息是被动进入人们视线的,使得受众不得不看到它们。
微博的发博量每天有上亿条,在如此巨大数量的冲击下,我们必然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海量信息中搜寻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无关信息源自两方面,第一是由于朋友之间的相互“关注”,每个朋友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发布、转载消息,这些信息中有部分必然是“我”所没兴趣的;第二,微博中的信息重复率很高 “我”会多次看到同一条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被动的进入“我”的视线,占据了“我”的时间,但又转瞬即逝。
所以从信息接受上来讲,微博同电视、广播一样,受众依然是被动接受许多信息,它们给网民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
2、微博的话语权
微博是以“能够提供给每个人发声空间”的身份得到人们的认可,由此它才成为众民网络的栖息地,特别是草根的狂欢之地。然而在微博中,到底谁拥有话语权,在对新浪微博做研究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微博话语权的问题。
笔者研究了新浪微博的“风云人气榜”中排行前100名的博主(截至2012年4月4日),这些博主分属11个类别。其中75%的是演艺、体育及媒体界的明星,这其中尤以演艺界为主,演员和歌星占据了较大比例。以前10位排名为例,除了排名第九的是NBA官方微博外,其余全是演艺主持界明星的微博。
微博的火热是因为它给了草根们畅所欲言的渠道。但我们从数据中发现,在前100位微博人气排行榜中草根微博只有5个,其中冷笑话精选和全球热门排行是由草根建立,但已经成为了分享资讯的平台;此外,个人微博有3个,排名最前的是“Veggieg”,位列第52位,另外“吹神”和“稀土部队”分别位列94和99位,他们所占的比例仅为3%。
由此我们看出,微博为各领域知名人士提高知名度提供了最好的传播路径。在媒介技术平等的背后显示出了话语权的不平等,尽管每个人都成为了“媒体”,但是他们中大部分发出的声音是微弱和渺小的,能够在如此巨大的信息场中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是无法分割的,这些知名人士依靠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力,将其延伸扩展到虚拟世界中,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培养的粉丝成为其在虚拟世界中最有利的传播者,可以加倍提升自己的被关注度。而草根在这样的平台下,并不会发出强有力的声音,“马太效应”在这里显得如此真实,有影响力的人愈加有影响力,无传播优势的草根更多的是“自娱自乐”,所以草根的力量体现在“转发”,并非把握话语权。话语权的不平等并非因微博而减弱,反而加强,在微博空间中真正拥有话语权的仍是少数群体。
3、缺少深入思考,无法长期关注
微博更新快,体现出世界的快速变化和发展。然而正是这种更新速度导致人们在不停的转换话题,接受新的资讯,使得人们根本无法对某一事件产生深入思考和关注,无法做出正确判断。随后,新的事件出现,大家对前者的关注度逐渐下降。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人们对每件事情都无法深入思考,同时本来需要长期关注的事件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无法产生持续的影响力。
例如2011年初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事件,成为微博事件中极具代表力的一个,这一话题引起众多人的关注。如今事件已经过去1年多的时间,现在来看这一微博,每天的更新信息已经很少,截至4月18日,此微博最新的一条是3月22日发布的,在整个3月份共发布2条微博,2月份有25条,而在2011年11月份仅发带有图片的微博就有290条左右,此外还有几十条没有图片的微博。所以此类需要人们长期关注的事件在微博上造成声势后,能够持续被人关注是很难的,因为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其他更新鲜有趣的事情所吸引。
另外,微博140个字的写作方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由一两句短小精悍的句子所构成的信息,让人们在阅读时显得异常轻松。然而由于受字数的限制,人们只能将事件简单表述,而观者也只能获得最浅层的信息,无法了解事情的真相。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于阅读140个文字,仅凭这140个字来判断是非对错,很容易造成对他人信息的误读,再加上“转发”功能,可能在瞬间内某条不真实的信息就会对某些人造成伤害。同时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于阅读这种简单文字而不愿意看长文字,这必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思考力和表达方式。
4、谣言、水军和僵尸粉破坏微博环境
当前微博使用的名字有两大类,一是使用真实姓名,这类使用者以知名人士居多;二是使用网络名字,这是多数草根所采用的方式。正是这种匿名的形式,给了“水军”及谣言可乘之机。草根们也因匿名的原因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产生一种“可以不负责任”的想法,微博成为人们情绪宣泄的场所。
当前微博谣言现象越来越严重。一方面谣言数量增加,据上海交大公共关系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实验室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2010年由新浪微博曝光并证实的微博谣言为21起,但截至2011年12月15日,全年微博谣言迅速升至176起。另一方面谣言涉及的范围也愈加广泛,从名人到普通百姓生活,深入各个行业,而且很多谣言伪装的也更加真实,让人们不容易辨别真假。
网络中存在水军一族,如今也渗透到微博行列。水军专门负责转载和评论,满足使用者的虚荣心,造成此人微博很火爆的假象。另外,这些水军的评论带有针对性,会为雇主“说好话”或是给竞争对手“说坏话”,形成传播假象。甚至形成了微博冷暴力的局面,将一些本不应该公之于众的信息发布出来,或是恶意攻击他人引起舆论狂潮,给当事人造成人身侵害,污染微博空间。很多人都表示通过微博受到过伤害,于是将微博关闭。
另外,僵尸粉也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已经形成地下产业链条。同一个名字却属于不同的人管理,除了重名的情况外,大多都是刷粉机构制造出的僵尸粉。而这些僵尸粉就是为了满足某些微博用户提升自己的名气所用,它们严重影响了微博环境。
5、加剧了受众焦虑感
人们借助微博自由发表言论,把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说的话在微博上表达,从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弥补自己在现实中的缺失。因为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渴望被关注的欲望,如果自己的微博能够被很多人关注、转发和评论,自己成为意见领袖,自我满足感会更加强烈。不论是表达对热点事件的看法,或是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抑或只是参与转发,在使用微博这一虚拟空间的同时也间接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正是由于对这种存在感的追求,人们总是在追逐微博。网友通过微博寻找话题、参与话题,在微博上热情高涨、激情四射,从而弥补在现实生活中的虚无感及那份情感上的缺失。甚至很多人在生活中除了发帖就是看贴,现实世界中的孤独到微博中去消解。而观看别人的“吐槽”,其实是人们在无意识中渴望从这些吐槽中找到与自己一致的观点,从而确定自身的价值。
总之,微博因140个字的短小言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传播特点,博得人们的喜爱。尽管微博强调个性化写作、自由发表言论,但其终究不同于私人日记,它依旧是一个公共对话空间。个人观点会公之于众,言论会被他人解读,因此每个参与者说话表达都应有分寸,至少要遵守最基本的准则,那就是尊重与客观。
所以,在我们肯定微博带给我们交流便利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它存在的问题,提高我们辨别信息的能力,完善对其的管理,创造良好的微博空间。
参考文献
①张晨阳,《自媒体时代微博热的喜与忧—基于受众角度的分析》,《中国出版》,2011(10)
②夏雨禾,《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基于对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4)
③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