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考核机制刍议
2012-12-31王婕琛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网络编辑是新闻工作者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健全网络编辑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值得探讨的新课题。本文结合网络媒体的独特属性和网络编辑职业现状,探讨从即期的绩效评价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两方面进一步完善网络编辑考核机制的途径。
【关键词】网络编辑 考核评价 职业规划
随着互联网网站数量日益增多,网络媒体的渗透力日益扩张,网站内容日趋细化和专业化,网络新闻编辑日益受到重视。国新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主任王晨在今年5月底召开的网络媒体深化“走转改”活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当前,媒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网上舆论多元多变的特征更加明显。网络媒体要在锤炼品质、增长才干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互联网新闻宣传队伍。
显然,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已经将网络新闻编辑这一支新闻队伍中的“新兵种”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从网络媒体自身来看,也亟须摆脱将网络新闻编辑定位为“网络搬运工”的观念束缚,从提高网络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重新思考和谋划建设高水平网络编辑队伍的路径。当务之急,就是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考评考核机制,引导网络媒体编辑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取向:考核“四种能力”
厘清网络编辑的基本素养和必备技能,是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网络编辑考核机制的必要前提。与传统媒体的单向度传播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全域关注、全时滚动、及时互动等突出特征。从这一角度来看,网络新闻编辑虽然不承担传统媒体记者和编辑的原发新闻采编职能,但其核心能力体现在提炼新闻价值、驾驭多样化新闻传播手段,实现整合和互动传播等方面。
基于此,网络编辑应当具备多层次的业务素养体系:在基本素质上,网络编辑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同时能够清晰而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新闻价值并加以提炼、整合;在业务技能上,网络编辑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熟练各种软件操作,掌握html语言,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各种网络新闻发布手段;在社会交往能力上,网络编辑还要善于交流与沟通,能够了解受众的意见,与他们进行线上线下的沟通。另外,网络编辑还要善于调整自己的状态,有很好的解压能力,能够适应全时段采编新闻的工作强度和实时更新的工作节奏。
考评考核机制是引导网络编辑成长的至关重要的“指挥棒”,基于上述的业务素养体系,网络编辑的考核机制应当以突出考核四种能力作为基本取向,从而规划出网络编辑的成长路径。
四种能力中,准确的选稿能力应当成为最基本的考核要素。网络编辑和传统纸媒编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在整个新闻报道结构中位居二线。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网络编辑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出那些真实有效的新闻,对于重大的政治性、敏感性事件进行严格把关,不触到新闻的底线。
文字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考核对象。网络编辑所接触的大部分都是新闻成品或者半成品,需要网络编辑运用网络化、吸引人眼球的语言对新闻进行再加工,一条被大量信息埋没的新闻通过网络编辑的整合,可以提炼新的新闻点,并成为舆论热点。同样,各家网站都有的稿件,通过网络编辑的“妙手”,起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标题,一条普通的稿件也能大放异彩,从而给网站带来流量。
策划和沟通能力是考核机制的核心内容。互动性是网络媒体的一大特性,互动性最主要体现在策划活动上,加强和网友的沟通交流,这也是网络编辑和传统的纸媒编辑最大的不同之处。网络编辑,在一定程度上,还担任着网站的客服工作,因为他们有时候会“走出网络”,组织参加网站的一些线下活动,和网友面对面交流。所以网络编辑的行为、个人魅力以及他本身所具有的公信力,对网民的去留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网站的商业化生存现状也需要加强对于网络编辑在经营能力和意识方面的考核。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竞争日益扩大,能盈利,能给网站带来经济效益也成为很多网站考核网络编辑的一个方面。网络编辑编辑的内容质量、点击量与网站的广告效果、内容增值项目密切相关,因此,网站编辑的经营意识和能力也是网站市场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强化对这一能力的考核有利于打造懂业务、善经营的网络媒体复合型人才队伍。
设计:不同的“量化”探索
与报纸等传统媒体目前已经基本成形的基于“计件考核”模式上的量化考核模式相比,对网络编辑的量化考核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更为复杂。因此,如何设计更加科学的量化考核模式是各家网站面临的共同难题。
鉴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网络媒体的量化不仅要考核发稿量,还必须将受众的接受程度通过量化指标在考核体系中进行较为明确的反映。以笔者所在新安传媒网为例,目前实行的是发稿量、点击量和质量相结合的方法,即给网络编辑进行分工,把网络编辑分配到不同的栏目、不同的频道,确定每天最低的发稿量,同时为了避免出现低质量“灌水稿”泛滥的情况,网站还核定最高发稿量。网站每个月对编辑的发稿量和点击量进行统计。在最终的考核结果中,发稿量和点击量在考核中所占比例不同,另外还要将网络编辑的出勤率、差错率、以及微博影响力引入考核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微博影响力的考核,是新引入的考核元素,目的是鼓励网络编辑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更加广泛地扩大网站的影响力,目前来看,这一考核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应该说,这种基于任务统计的量化模式还是脱胎于传统媒体的量化考核模式,强调的是一种“多干多得”的正向激励,这种量化考核方式一般都会大致设定一个最低工作量,只要完成这个基本工作量,网络编辑就达到了考核的基本要求,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不利于激发网络编辑团队的整体进取意识。
因此,一些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网站引入了更具鞭策效果的目标管理(MBO)式的量化考核方法。其基本的操作模式是,以当月频道流量指标为依据,制定出每日的流量指标进行考核,当月每日流量指标,大多以三个月或半年平均流量目标为基数。根据这些数量,如果流量增长了即可享受流量奖,减少就要扣除。这样,网络编辑团队始终面临着不断提升的工作目标,有利于推进网络新闻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尽管量化考核的手段不断丰富完善,但是,量化考核难以摆脱的根本缺陷就是仅考核工作量,无法兼顾员工团队的综合表现,也不利于建设更加稳定、更具发展前景的员工队伍。基于此,也有很多网站设计出基于量化考核基础上的业绩考核(定量)和行为考核(定性)的综合考核方法。业绩考核标准一般是以网站或公司当月的营业收入指标和目标为基准,网站或公司会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整。行为考核则具有一定的弹性,主要包括是不是能严格执行、遵守公司工作制度、考勤制度、保密制度和公司其他规定等规范性考核;履行本部门工作的行为表现,包括主动性、执行力、工作态度、工作完成情况等态度性考核;主动策划大型活动,为公司网站带来额外经济效益等的奖励性考核等等,从而引导网络编辑更加全面地锤炼各方面的能力,加快锻造一支更具竞争力的网络编辑团队。
思考:强化“职业规划”导向
网络编辑考核机制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激发网络编辑的工作热情,但是,就网络媒体的特殊性和网络编辑在新闻队伍中的独特性来看,进一步完善网络媒体考核机制的重要方向应当是着眼长远,培育和引导一批优秀网络编辑人才,成为构建理性有序、引导有力的网上舆论环境的中坚力量。
网络媒体是一种参与广泛、声音多元并且正在向上生长的舆论平台。目前,各种公共机构都在试图通过网络媒体扩大自身影响力,在这种局面下,网络编辑的从业门槛明显低于传统媒体,也就出现了部分主管部门负责人所言的“什么人都能当网络编辑”的现状。因此,网络编辑考核机制不仅承担着“管队伍”的即期功能,还肩负着“带队伍”的长远重担。如何在注重发挥量化考核的绩效评价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考评考核机制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向,探索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来培养网络编辑良好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情操,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是网络编辑队伍建设面临的迫切课题。
与此同时,网络编辑队伍总体存在的职业认同感上的混乱和职业自豪感的欠缺,也亟须更富人文内涵和愿景激励的考核评价机制进行导正。在目前的网络媒体管理体制下,网络编辑由于不具有采访权,未被列入新闻采编队伍的正式序列,客观上加深了网络编辑作为新闻媒体“边缘人”的负面感受,不少网络编辑自嘲为“无冕贼王”(不顾知识产权而随意复制各路新闻),就反映出一种责任感缺失的普遍心态。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网络编辑对于新闻的整合与处理极易出现为了“眼球效应”、完全基于个人理解、渲泄某种情绪的失范现象,近期发生的《环球时报》与国内某著名门户网站之间的关于前者发表的反腐败评论被误读风波即根源于此。
基于网络媒体影响力日益扩散的大趋势,从网络媒体发展的长远需求来考量,在规范对网络编辑队伍管理的同时,如何通过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网络编辑对于职业价值的认同、对于公共舆论属性的敬畏、对于构建良性舆论秩序的责任、对于职业生涯目标的追求,是所有网络媒体所面对的共同难题。
(作者:新安传媒网主编)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