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主持人的素质
2012-12-31孟英莉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新闻主持人应具备的思想、人格、气质、心理等精神素质的分析,提出新闻主持人应注重精神素质的培养,用情感打动受众、把真诚融入节目中,不断积累、不断进取、不断思考,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长久,更坚实。
【关键词】主持人 人格 个性语言
新闻主持人的美好形象往往通过人格、修养、风度、气质等状态反映出来,而这些状态都要基于良好的精神素质。这包括对生活,对受众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执着。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观众和听众,同时具备丰厚的专业技能和精神素养,新闻主持人才能在直播间毫无做作的进行新闻播报、访问、评述,在新闻现场采访、连线,发回真实的报道。受众往往也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感受到他的真诚和质朴,继而对其主持的节目产生兴趣,对播报者更加信赖和喜爱。笔者认为,新闻主持人的精神素质通过思想、人格、气质、心理等方面得以体现。
一、思想
思想是一个新闻主持人塑造其形象的根本。新闻主持人对播出新闻的态度,某事某物的看法、观点,往往会对受众产生极大的导向,这就要求其思想认识必须超前、准确、客观,使受众接受其观点,从而将新闻节目的主旨完美的传导给大家。在这方面,很多优秀的新闻主持人值得我们学习。前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王志言辞犀利、思维敏捷,他面对观众的眼神永远是诚恳的、平等的,流露出的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我们记忆犹新的是他在非典期间的几期节目,在对抗非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采访中,王志几度落泪,令人动容。这种真情的流露是主持人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唤起了和观众的情感碰撞,从而在思想上与观众产生共鸣。在多元化、转型期的今天,新闻主持人的思想素养尤其重要,要做一个有思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闻人,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在我们的播报访谈中,传递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新闻事件的评述要真实、客观,同时要带给大家理性的思索。
二、人格
新闻主持人的“真我”表现对观众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这种“真我”的表现必然将新闻主持人完整的精神世界展示给受众,而同时又展示着其人格魅力。2008年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央视主持人李小萌的现场报道《路遇》让每位观众看到后都会落泪:地震后的应秀余震不断,李小萌在采访途中遇到了已经被转移到安全地带但仍放心不下家里庄稼的老乡,我们看到了两个细节:一是李小萌看到老乡后摘下了自己的口罩,近距离地耐心劝说老乡返回安全的地方;二是看到老乡渐渐远去的背影,她终于忍不住反过身掩面抽噎起来,敏锐的摄影记者将这一长镜头抓拍并保留了下来。这个毫无雕琢的现场报道当之无愧地拿到了当年的中国新闻奖,而谦虚的李小萌在获奖后将奖杯送给了那位路遇的老乡。她说是四川老乡的坚强让她感动,而我们在这个画面中看到了这位年轻主持人的真诚、善良和敬业,我们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新闻主持人敬一丹以她的坦诚、质朴、自然,给人一种毫无粉饰的真实的人物感。她在屏幕中的眼神是一种与观众的平视,是一种平等的真实的交流。观众需要的正是这种目光,而敬一丹面对观众一直都是这样,这昭示着她的平和与成熟。在镜头前,她自己首先被某一事件深深打动,忧患、喜悦之情自然的流露出来。我们不只一次看到她在新闻现场、在被采访人面前落泪,而且每一次她都是真实的情感流露。她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了观众的信赖。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把“主持”缩的更小,把“人”放的更大,这句话应该是对这个职业最好的诠释吧。
三、气质
新闻采访的实践充分表明,一次成功的采访与主持人本身的气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驾驭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气质尤为重要。气质好的新闻主持人能吸引大众,而大家对其所主持的节目也会爱屋及乌。新闻主持人的气质是由综合因素形成的,包括人格修养、道德修养、文化结构、个性意志等。它一方面具有先天性,另一方面又来自后天的修养和磨炼。央视主持人柴静的《24小时》是一个晚间新闻节目,这个节目在播出时间上并不占优势,但收视率照样不错,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观众对主持人柴静的喜爱。柴静是从文艺青年走进广播电视的,她有特别好的文笔,爱好音乐和文学,有广播、电视这两个媒体的“跨界”主持经历。《24小时》的节目形态是晚间12点的时候在轻松的语境中为观众梳理一天的新闻并作适度的点评,节目给人带来的感觉是边播、边说、边评论。有了长时间做各种类型节目的积淀,柴静的知性、理性、睿智、亲和在节目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观众喜欢当然是在情理之中了。
广播、电视传播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给主持人带来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掌握多样性的播报方法、足够的信息加工能力、直播中现场的掌控能力、自如的访谈议论能力以及现场报道能力等都是媒体对新闻主持人的复合型要求。在这样的压力面前,很多人因为一次直播的不尽人意而惧怕话筒,失去新闻主持人最重要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正是新闻主持人对自己个人能力的肯定,对主持人来说尢为重要。缺少自信心的主持人很容易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大家面前,影响播出。尤其是在直播时,缺乏自信心可能会给播出造成难以预料的麻烦。在笔者身边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例子,在一次直播采访中,由于主持人缺乏经验,缺乏自信心,产生了极度紧张的情绪,竟然忘记了被访者的姓名。当然,这种极端的例子,并不会经常出现,但对于一个新闻主持人,这样的过失在重要场合出现一次就足以影响其职业前途。
气质体现于自信,这种自信应发自内心。新闻类的主持人节目要求每次节目都具有新的内容,而每次直播节目都会有未知因素,尤其是热线电话、短信平台、微博、现场与记者专家的连线等新的传播形式都是对主持人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从这一意义上讲新闻主持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它需要坚强的性格和强大的自信心来应付面对的挑战。这种潜在的气质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主持人应当培养自信的气质,敢于向困难挑战。正视困难,正确认识自己,同时也不能盲目自大,应认真对待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气质还来源于风格上的个性化,新闻主持人以个人身份发表言论,运用人际传播的情感优势和心理优势,将逻辑的推理与感情的传递结合起来,在心平气和的采访和谈话氛围中,情理交融,侃侃而谈。新闻主持人的关注层面、熟悉领域、眼界范围、思辩能力、性格特点、语言个性等反映人格内涵的东西,这些气质的组成部分是无法伪装和一朝一夕形成的。在一次次的言论中,在与受众一次次的交流中这种潜在的吸引力会愈来愈清晰。
一个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特别重视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在不同于他人的的语言里体现其个性。他们拒绝“官腔、套话、空话”,用真心去关注世界,用真情去感悟人生,用富于创造性的新颖的语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受众分享。
白岩松是央视一位优秀的主持人,也是在新闻现场成长起来的记者型的主持人。他的主持语言犀利、评论很有深度,听后让人回味无穷。比如上海世博会之后居民楼的那场大火,郑州水管在十几天里连续爆裂,白岩松在他的《新闻周刊》里就从这些事说起,最后的一句评论耐人寻味:他说:“今年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想说的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了吗?”这两个重音不同的句子让我们感到主持人的冷静、睿智和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在节目中,只有主持人的主体意识、服务意识、平民意识得以体现,受众的感受和评判才能迅速回传,交流才能形成回路,封闭的直播间才能成为开放的直播间。勿庸讳言,一个出色的主持人,他的语言风格一定是有个性的、不俗的、别人模仿不来的。
四、心理
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新闻主持人,心理状态的把握尤为重要。心理状态似乎是抽象的,但又是非常具体的,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它渗透于主持人的言谈、神采、口气、视线当中。无论是居高临下,自命不凡的俯视,还是缺乏自信,低卑的仰视,无论是平肃冷漠的故作深沉,还是矫揉造作的故作潇酒,都是主持人心态失衡的表露。
另外,性格也是影响心理素质的因素之一。新闻节目面对的是广大受众,主持人要面对各个文化层次、不同审美情趣的男女老幼。面对“众口难调”的要求,性格各异的主持人在节目中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性格是“不断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的熏陶和自身的实践,长期塑造而造成的,”它在各种活动中,在语言上,在对现实的态度、意志力、情绪特征、理智特征上都有表现。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主持人保持高尚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年轻的、缺乏阅历的主持人往往沉湎于社会知名度,在签名鲜花中显得有些飘飘然,俨然以名人自居。事实上,内容远比形式更重要。新闻主持人更应该重视文化层次、知识结构、思想修养、政治水平及思考力等因素,进行智能培养。因为只有功底扎实,我们主持的新闻节目才能形成独特风格,才能准确到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闻节目主持人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职业。
古人说:“君子求名,得之道。”只要经过苦学苦练,对自己的职业保持长久的激情和热情,不断的学习、实践、积累,主持人的形象也会随着他的节目和栏目深入人心。不是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说法吗?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从不炫耀自己,但是他们那美丽的鲜花,香甜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络绎不绝的前来观赏和采摘,时间长了,树下自然被踩出条路来。把这个比喻放在新闻主持人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当今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色彩纷呈,新媒体的挑战给从业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但是机会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新闻主持人如果重视对自己精神素质的培养、塑造,他的职业生涯一定会走得更远,脚下的路也会走得更坚实。
(作者单位:陕西铜川人民广播电台)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