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际互动中的自我观
2012-12-31周其鸿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产生出来的,我们既要从与他人的联系中体验自我、调整自我,又从自我出发,去为良性的人际互动极力创造条件,在互动的制约因素与准确的自我观支持之间寻求到统一,从而让人际互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致和巧妙,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美好。
【关键词】人际互动 自我观
关于我的研究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不稳定的历史,虽然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这一概念进行充分的阐释,但也至少有一代人试图说明人的整合性、组织性而不借助自我概念。在保留自我概念、防止它在狂热的实证主义运动中泯灭方面,弗洛伊德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当自我重新成为当代研究尤其是人际互动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时,众多西方学者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自我回来了”的声音。
一、自我观是人际互动的产物
皮尔士也许是第一个表明自我不仅是直观的,而且也是从与客体的交流和与他人的表示中推论出来的概念的人,这一想法由詹姆士加以拓展反映在《心理学原理》中,从而使詹姆士成为最早一位把自我看成是一种主要的心理结构的理论家。他区分出“I”(主格我)和“me”(宾格我),即作为认识者的自我和作为被认识者的自我。继而他又把“me”作为“经验我”划分出“物我”、“精神我”和“社会我”三类。其中“社会我”引起了后来许多研究者的重视。根据詹姆士的解释,一个人的社会自我就是他从他的同伴那里获得的承认,而这种承认获得的中间媒介就是人际交往和互动。正如费尔巴哈所言,“自我”虽然看来象是完全内在的,但就其实质而言却是对话性的,它不是简单显示出来的,而是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在人的主体性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人际互动成为这个时代不容忽视的一个中心主题的今天,人们对自我与人际互动关系探讨的兴趣日益浓厚,以便让我们社会的整合性进一步提高,人际关系进一步朝着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
继詹姆士提出社会自我之后,鲍德温③对社会自我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和重新研究。他在《社会伦理解释》一书中,重点描述了自我由于社会互动而发展的过程,他强调,“我”和“他”是一起诞生的,我对我自己的感觉通过模拟你而发展起来,而我对你的感觉是根据我对我自己的感觉而发展起来,因此我对他本质上是社会的。人天生并没有自我观念,其最初是与他人混成一片的,如果不通过交往,不得益于别人的不断提示,儿童的人格发展根本就不能进行。自我应是社会的产物,是“某种发展的东西,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经验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关于自我发展的过程,米德将其划分成三个阶段——模仿阶段、玩耍阶段和游戏阶段。从玩耍阶段到游戏阶段,个体是通过把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的态度组织成为一个整体,让它来控制个体的反应而构成自我。个人只有“参照”社会,才能认识自我,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产生出来的,不可能有孤立的自我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最直接体验到的社会现实可能就是面对面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人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同层次的影响,所以我们的社会现实是由人们相互间互动过程的现实构成的。
二、肯定的自我观增进人际互动
在传统上,自我观被认为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有关一些对象或几群对象与自己之间关系的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在为自己的自我观寻求着肯定的支持。从心理上,他们更愿意和那些对自我观发出支持信息的人交往互动。若一个人注重身份、逆来顺受、意志容易动摇、不喜欢挨批评,那么另一个人的自信武断就会给他带来许多困扰,他们之间的互动就存在着重重的障碍。因为自我观支持的表现能够促成人际吸引的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也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一个人潜在的互动区内,往往存在着一个人通过初步互动而产生兴趣和愿意接近以建立一种更亲密人际关系的个人或群体。人们关于自己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周围的人尤其群体对他的评价。
在现实生活中,肯定性的自我观支持虽然总为我们大家所接受,但自我感觉与他人的关系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的变化。比如自卑的人在涉及自我评价的一切方面都极为敏感,他们会对批评、嘲笑、否定等作出病态的反应,他们在与别人交往中,更喜欢抓住一些别人不经意的细节,推敲语词,因而更容易引起误解而导致互动的中断,所以有自卑情结的人,在交往中更渴望别人能给予明晰、准确、果断、持续的肯定性自我观支持。即使有时他可能对别人的支持抱有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但他脆弱的心理还是欢迎别人肯定性的语词,以便积累成一种自信,摆脱一些自卑的阴影,以良好的心态参与人际互动。与此相反,那些极其自负的人在人际互动中总是对自己满怀信心,他们虽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自我观支持,但他们对社会的制约或周围人们的意见并不是特别敏感,他们似乎并不刻意追求不断的社会强化以提高自我形象,他们很少把他人负面的反应结合到自我感觉中,从而否定自己认可的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因素。
有时,由于外界刺激的持续冲击,有些人也可能在幡然醒悟间发现他们的自我感觉与他人的普遍反应和情绪是那么的不和谐,以至于他们退而在心理和生理上进行自我的反省和修身养性,以便为今后人际互动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由此也可以看出,自我观既为我们个人提供了本人与目标相关的信息,也提供了如何调整个人的行为表现以达到目标规则。在人际互动中,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获得他人的支持或赞同的反应,那么这个人将会很难维持一种特定的理想的自我观。即使偶尔他会否认他人的观点,但久而久之,他就会重新去评价自己的行为和理解别人对他的反应,进而有意识地强迫自己根据反馈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当然,努力去争取获得他人的肯定性自我观支持,并不是要我们为了这一目标而去盲目地选择从众行为,让自己鲜明的个性淹没在他人的期望中,以获得他人纯粹奉承性的自我观支持。
三、准确的自我观是互动双方共同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为不加思索脱口而出而在无意中引起的误解而后悔,也会为因误解了别人的好意而阻碍了互动扼腕叹息、自责不已,个中缘由主要是因为在人际互动中,我们很难避免编码的模糊或译码的偏颇。
“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人们仅仅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每个人都走上舞台担当某一个角色。”然而,在我们每个人走上社会的大舞台担当角色,参与人际互动之前,我们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我们的行为、观念、习惯、性情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某种文化模式的塑造和熏陶,我们都携带着某种情感冲动即动机。但另一方面,由于一个人的个人自我观与他人对这个人的看法两者之间存在相向因果关系,即一个人向他人表现自我以后,会影响他人对这个人的印象。反过来,他人对这个人的反应又会影响这个人的自我观,所以一个人的自我感觉,除了包括个人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人的总体感觉外,还包括自我观中另一特殊的具体要素,即与他人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个人在互动中,并不能只以自我为中心,他必须承认个人自我观是存在差异和相互依赖的,并自觉地对多种差异和相互依赖表示出尊重。正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言:人进入社会即被赋予一面他以前所想要看的镜子,它置身于他人的脸色和行为中,这是我们得以用他人的眼光查看我们行为性质的唯一镜子。后来,库利又直接提出了“镜中之我”的理论,认为个人所处的每一种社会关系都表现为自我的反映,这种反映构成他的身份。由于大部分人都处在一种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中,每一种关系又都是某种特殊的反映,那么人们可以被认为是生活在一个镜子的世界里,每一面镜子都会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人。在互动中,人们根据对方的反应,总会在认真思索之后重新调整自己的言行,他们总是希望尽最大可能地进行合作,而不是置他人的意见于不顾。
今天,人们为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他们专注于人际互动的努力日益高涨。他们既从与他人的联系中体验自我、调整自我,又从自我出发,去为良性的人际互动极力创造条件。尽管他们身上都存在着不同文化、次文化或人生经验的烙印,都在参与互动时存在着迥然各异的情绪、态度、动机等,但他们总是能在互动的制约因素与准确的自我观支持之间寻求到统一,从而让人际互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致和巧妙。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