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视台如何塑造地域风格
2012-12-31汤青云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纵观现今城市电视节目,民生、情感、娱乐节目铺天盖地,频道定位模糊,特色栏目缺失,风格对于当下的电视节目而言是多么的孱弱。放眼国内的城市电视台,大规模大都市的架构空间已然伫立,而一些属于自我的,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电视节目却悄然逝去,有着地域特点的电视节目也仅在方言中徘徊。当受众对节目内容方式的累积量达到饱和时,观众的注意力自然会“移情别恋”。新老媒体的冲击无时无刻不考验着我们的承受力,如何找到自我?如何又能与时俱进?接牢城市“地气”,在纷乱中找到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电视台 地域性 地域文化
一、回归城市电视台的价值坐标
电视节目的地域性在一次次被提及后又一次次被边缘化。何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去处?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力量是否真被发展的速度和时空挤兑而变得虚无?如今城市的包容性越来越强,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汇聚在一座城市,这更是电视人要面临的挑战。如何在现代化与本地化之间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接牢城市“地气”至关重要。
以合肥为例,合肥为庐州古城,自秦朝置合肥县,庐州二字就一直根植在人们心底。除时政新闻外,合肥电视台的《庐州人家》《庐州和事佬》《新徽商》《张健说事(方言)》等一些带有地方名片的栏目能在情感上与目标受众联结,主要归功于节目的地域性特征和节目归属感的养成。从收视数据来看,这类节目是合肥台收视的一个亮点所在。
节目归属感的关键是人们了解周围世界、作出决策并与之互动所借助的“表达”。这种表达由极少数外界感知或记忆中的信息组成,它可能源自于童年模糊的记忆,熟悉乡音的听觉刺激等。人们在“和事佬”中寻找邻家大叔大嫂的影子,寻找邻里相亲相爱的氛围,寻找乡音里为人处事的表达。说到“张健”,除方言外,人们或许还会联想到戏剧舞台,童年时奶奶听的庐剧。联想强化了品牌,积极的品牌联想会带来忠实的受众。
从认知原理来说,事物的表达都是由知识、行动和感觉三个模块组成的。表述的强度和明确性越大,就越能够优先在大脑得到反应,即大脑系统会将这些概念并入长期记忆并且利用它们作出决定,形成强势和差异化表述的品牌在杂乱品类环境中有最好的中选机会。
地域性差别导致了生活在此地的人与生活在彼地的人对于同样接受到的信息,在认知上自然而然地给予了地域特征上的融合,甚至是排斥性的融合,这也解释了生活在中国各地的人对于电视上关于纽约、中东、莫斯科等地的新闻不过是一览而已,大多数人是习惯接受的还是事发身边、表达符合传统的当地新闻。与本土联系密切是电视模式必须考虑的焦点,毕竟,这里的土壤和环境是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环境衍生的传统流布、历史名人、文化遗迹以及环境所引发的教育背景、商业模式、生活习惯、社会构成等等,才是本土合适的传播真正应该关心和倡导的。本土的就是世界的,旅游者到北京必然是去天安门、故宫、长城以及四合院,画家创作会找有特色的山水、村庄,本土是根,只有坚定本土化的价值,才能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形成全球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城市电视台应依托地域文化
一般城市电视台的大多数频道,除左上角的LOGO不一样以外,内容区别并不是泾渭分明。民生节目风行,所有频道都大打民生牌,娱乐节目炙热,所有频道都“趋之若鹜”耍酷。而对于观众来说,都希望选择变得简单,频道定位和栏目设置的准确性,无疑会给人们选择提供一条捷径。强调地域性特点,踏踏实实抓住本土化,才能捕获人心。
合肥看似没有过于明晰的传统和文化特征以及可以影响区域精神传承的风格定型,直白的说也没有形成主流强势的人文力量。2000多年的历史中除了作为战略要冲经历了众多战火纷乱之外,似乎在文化上一直以一种融合的姿态出现着。但是,仔细研读合肥的历史和地理,我们会发现她曾经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文化交融之地。皖南山区的徽派文化,融通古今中外,饱含自明清以来商业、政治、文学、绘画、建筑、医学等领域的主流意识;淮北平原以老庄崇尚清净无为而阐发的众多气象;安徽西北部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淮西文化;沿江流域更是文化繁茂,桐城学派、新安学派等等。而合肥最为核心的还有三国、包公、淮军等文化内容,可谓精彩繁华至极。融合的力量在这里强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融合也使得合肥的自身文化形态反而“湮灭”其中。因此,重新认识和发掘合肥文化之根,当是我辈之历史禀赋。
结合文化背景的再认识,不断拓展本土文化的独特性、排他性,应当是本土电视媒体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简言之,合肥电视台的频道定型应该是在建构色彩、声音、环境特点、建筑风格、人物气质等本土风格的特色包装,栏目设置与本土历史文化相关联的层面上把握。如三国的点将台旧址在合肥,那么我们比拼类节目则可以起“点将台”这样有地域特点的名称。还有我们的房地产节目包装宣传也可以把徽派建筑风格突显出来,如粉墙黛瓦马头墙这些别具一格的地域标识等。专业化频道要想获得市场注意力的资源,赢得广告商的青睐,必须强化自己的属性,而本土化无疑会使其垄断更清晰、精准。
三、塑造地域性城市电视台的都市风格
电视栏目要品牌化,其品牌要必须本土化,要具备成为当地主流文化的能力,以本土体现个性价值。本土化并不“土”,强调地域文化与现代化城市发展并没有冲突。很多频道定位不明晰,内容过于宽泛,试图将所有的事件内涵和外在延伸乃至所有特征都呈现给受众,“欲速则不达”,其结果无法达成明确的品牌内涵和个性化的价值导向。
比如生活频道,如果你的目标群体是年轻人,那么你需要寻找这个群体的普遍特质,年轻人关注的生活方式、闲暇时间、学校、音乐和速配游戏。但不同城市,又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特点。北方人可以有滑雪运动、冰雕比赛,南方人则可以有游泳跳水、插花茶艺。把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地域特点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他们的关注点。再比如安徽人文淳厚,合肥也是科教之城,与科教有关的内容表现起来应该“驾轻就熟”,类似像央视十套的《我爱发明》;河南因为有少林寺,则有比武的节目《武林风》,有讲述类节目《侠肝义胆》;东北有二人转,则有《本山快乐营》;安徽有庐剧、黄梅戏、花鼓戏,白天时段则可以为在家的老年朋友播放一些经典剧目。
在品牌建立过程中,口碑传播更有力量。现在很多人基本不看地方电视台,因为所播内容与已无关,看与不看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相反,网络上各地论坛倒是办得风声水起。电视本身也可借助这个公共平台进行话题引导,同时办好自己的网站,找到能引人关注,适合讨论的话题点。合肥晚报上有“合肥女孩”专栏,用大版面刊登合肥“达人”女孩,如果引伸到电视节目中来,为愿意出镜的合肥时髦女孩量身打造适合她们自己的形象,树立品牌,养眼的效果可能会聚集大批爱美的观众群。如同合肥台房地产栏目带观众一起看房选房拼购全城一样,把大家的生活与电视节目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增加节目的口碑传播,大多数人在购物或者做某项事情时会向朋友、邻居、同事征求意见,所以口碑传播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因素。认识这一事实后,营销管理者需制造各种口碑传播策略。假如某大商场的营业员经过打造以后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那她无疑就成为栏目的户外广告代言人,我们的电视节目由此建立起其情感号召力。
总之,城市台要在如海的节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确立自己的名片,要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和与本土相关的内容,才能有所表现,才能体现优势,才能绑定受众。
(作者单位:合肥电视台教育法制频道)
责编: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