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类栏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2-12-31陈君郭妍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现阶段我国电视舆论监督类栏目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无论从舆论监督栏目的外部环境,还是其自身方面来说,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焦点访谈》为例。分析舆论监督类栏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字】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栏目 《焦点访谈》
一、以《焦点访谈》为例分析舆论监督类栏目的现状
1、舆论监督及舆论监督类节目相关理论阐释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传媒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社会公众,新闻传媒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是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的中介。
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和民主意识的增强,使得舆论监督在新闻工作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央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视台,除青海台、西藏台外,共开办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节目60个;全国31家省级党报都设有热点、焦点类栏目,有30家报纸的这类专栏是每周一期,不定期的有28个。舆论监督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深刻,作用越来越明显。
2、《焦点访谈》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自1994年4月1日开播,至今已历时近19年。作为中国电视界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以典型的深度报道风格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被称为“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旗舰。”朱镕基同志的16字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准确概括了《焦点访谈》的传播定位,其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我国舆论监督栏目的发展趋势。《焦点访谈》栏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1)栏目定位:追踪报道时事、分析新闻背景、透视社会热点、评说大众话题。
(2)选题原则:反映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交汇,体现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
(3)报道原则:坚持舆论导向,以正面报道为主。针对负面报道,“硬焦点、软着陆”是《焦点访谈》一贯坚持的策略,也就是不管批评什么,批评谁,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就是“不能把矛头指向党和政府,不能以偏盖全,影射攻击,挑动矛盾,渲染情绪。”
3、《焦点访谈》的现状分析
(1)《焦点访谈》中舆论监督节目比例下降。《焦点访谈》一度被人们称为“焦青天”,源于它强有力的监督力量。观众喜欢这个节目在于它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敢于讲真话,反映人民的心声。但是,《焦点访谈》的“焦点”慢慢转向了,不再把镜头对准社会问题,舆论监督的内容减少了。90年代中后期成为一种监督现象的《焦点访谈》,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说成“我很久没看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值得深思。
(2)《焦点访谈》栏目的公信力受到质疑。《焦点访谈》的创始人梁建增提出了此栏目的口号:用事实说话!提出这一口号的背景在于,舆论监督的是政府,是权力,因此要言之有据。但是,由于《焦点访谈》背负的是上级监督下级的使命,维护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就成了其重要的工作。所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千方百计采访地方政府违背政策的“事实”,这个“事实”令人相信的程度大大降低。一些人不相信《焦点访谈》能平等地讨论问题,称它已经严重地被“工具化”了。
二、《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减少的原因
1、媒介生态环境对栏目选题及制作播出的作用
《焦点访谈》栏目的舆论监督是在社会系统中进行的,媒介生态环境对栏目的选题、制作及播出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流文化环境以及立法、司法环境,对于舆论监督开放的独立公共领域并未真正建立。媒介生态环境中反监督力量的增长是舆论监督报道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2、媒介制度对栏目话语空间的影响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中国新闻媒介不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它是党政权利的延伸和补充。媒体对政府的依附关系决定了它在对权力机构实施舆论监督方面处于天然的劣势地位。
中国传媒大学郭镇之教授对此指出:“媒体与政府合为一体的体制为世人所诟病,媒体对政府的依附,降低了媒体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影响了新闻传播和舆论监督的效果。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问题就是由此而生。中国的新闻媒介从来没有独立揭发出真正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披露严重的社会问题常常受到压制,面对铺天盖地的腐败现象少有作为。同时,由于监督对象及其上级部门越来越老练的抵制与干预,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①
3、媒介功能定位对揭露性舆论监督内容比例的影响
我国媒体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而存在,向来奉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种方针决定了舆论监督报道的数量相对偏低的现实。即使是以舆论监督为己任的《焦点访谈》,批评报道的比例也不到两成,其监督性报道从非常态走向常态举步维艰。
4、栏目所处媒体环境的变化对《焦点访谈》的影响
《焦点访谈》创办之初,网络媒体刚刚起步,电视仍是优势明显的第一媒体。但随着网络一点点地成长,人们有了多种渠道表达诉求。“舆论监督在传统媒体、新媒体遍地开花”,“在舆论监督百花齐放的时代,《焦点访谈》不再一枝独秀,引人瞩目了。”
三、舆论监督类栏目如何“重归”舆论监督
1、正确认识媒介系统与其它社会子系统的关系
笔者认为,《焦点访谈》舆论监督比例的提高主要在于正确认识舆论监督与政府的关系。从十几年的舆论监督发展状况来看,曝光不但不会影响政府形象,反而会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同时适度的好的舆论监督报道还会加快我国的改革步伐。
其次应准确认识媒体监督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关系。同时加强公共领域的构建,保证媒体、舆论监督相对独立,增强监督效果。
2、加快新闻立法步伐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是党和国家赋予他们的权利和使命。舆论监督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暴力阻抗新闻采访的事件连续不断,受到暴力伤害的记者日益增多。现实提醒我们,为舆论监督提供制度甚至法律保障已刻不容缓。要为媒体监督权利确立法律保障,为媒体舆论监督工作撑起法律的“保护伞”,更要确保任何部门、企业和个人不得干涉和阻挠新闻媒介采访、调查、报道和评论的权利。新闻立法并不是为了制裁某部门、团体、组织或个人,而是为了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民的知情权。
3、媒体自身在业务素质、职业修养方面的提升
(1)舆论监督类栏目选题应与社会和人民生活直接相关,要符合接近性、时效性原则。选题要多元化,用多元化的视角思考社会问题,风格随主题亦庄亦诙。同时,舆论监督要讲究适度性原则。
(2)坚持恪守与追求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舆论监督报道要坚守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新闻原则。新闻报道要真实、准确,这是批评报道的生命力所在。舆论监督报道是一把双刃剑,正负作用都十分明显,进行舆论监督报道须严谨和审慎,这就要求新闻人必须“求实敬业”。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塞缪尔·G·弗里德曼在其《媒体的真相》一书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不管新闻采访和传播的技术达到多高水平,支撑新闻根基的始终是记者的职业精神,即对真相不断的调查求证、对平衡和公正的追求以及对新闻价值的把握。
新闻工作者应该把从事新闻工作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要有“良知”——实事求是、追求真相是新闻人的责任,支撑这份责任的是良知。
做好监督新闻报道以及防止假新闻的主要保证是要有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闻素质高的新闻工作队伍,同时建立有效的惩处和制约机制,通过“双管齐下”,让新闻工作者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①谭天,《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比较——以〈60分钟〉和〈新闻调查〉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4)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