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主持人更替看《面对面》的发展

2012-12-31孟筱萌秦茜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作为最早的一档新闻人物访谈栏目,《面对面》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从《东方之子》的子栏目发展成为一档稳定的有影响力的大型新闻人物访谈栏目,它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其间经历过多次更换主持人,节目的风格也在逐渐转变。本文以主持人的更换为节点,通过分析《面对面》中各个元素尤其是主持人的变化,来探讨《面对面》的改变和发展。
  【关键词】《面对面》 主持人 人物访谈
  一、《面对面》节目简介
  1、节目形态
  《面对面》是中央电视台开办的最早的一档新闻访谈栏目。它仅以主持人和一位新闻人物为主体,围绕新闻事件,进行“一对一”的对话,从而推动节目的进程。
  “倾听、探寻、求证”是节目追求的目标。每期节目会专访一名近期发生新闻事件的中心人物。通过对其进行深度访问,让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要素,并对采访对象的人格有所感知。
  2、主持人与品牌效应
  对于访谈类节目而言,主持人是“招牌”,他不仅起着引导和询问的作用,更奠定了节目的基调。《面对面》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鲜明的性格,主持人功不可没。
  Face to face 是《面对面》最初的英文名字,后来改成了one on one。英文名的变化凸显了两点:第一,作为新闻访谈栏目,《面对面》所提供的是一个“平视”的平台;第二,被采访者是一方,而主持人是另外一方,主持人通过提出问题来对受访者产生影响。节目会有深层次的对话,甚至有对弈的味道。
  现以主持人的变化为节点,来分析《面对面》的变化。
  二、从《面对面》主持人的更替看其发展
  1、历练者:敬一丹、方宏进、白岩松、水均益
  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改革向广度、深度发展,电视的功能不再局限于 “播报新闻”。《面对面》在此时应运而生。1996年,《东方时空》开始第一次改版。《面对面》作为一档评论节目首次进入观众的视线。彼时它是“一个人主持谈话节目,在2-3分钟的时间里,支持人就观众关心的问题发表简介和评论。”①开辟这个栏目的目的,是要使第一代新闻节目主持人不仅能成为报幕员,而且要给他们创造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他们是有“主持人权”的,他们可以通过对一个事件、话题、现象的分析,发挥这个主权并展示个人魅力。②这个时期的《面对面》是第一代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练兵场。他们的风格和主持方式逐渐在锻炼之中凸显出来。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和方宏进四位主持人经过历练,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之后的新闻主持工作中独挡一面。
  虽然在节目中,主持人和观众互动很少,并不能凸显电视的画面表现力。但是,这时的《面对面》将谈话和评论紧密结合,是一次对新闻节目形式的重大尝试和创新。
  2000年,《东方时空》再次改版,《面对面》取代《东方之子》,扩展了采访对象的选择范围,也填补了电视新闻没有新闻人物类栏目的空白。它开始了主持人直接和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形式,互动性加强,电视画面表现力提高。但由于观众的收视习惯,半年之后,《面对面》又改回《东方之子》。
  2、质疑者:王志
  2003年是中国电视的第三个改革年。在这一年里,创办了“24小时滚动播出”的新闻频道,各大新闻栏目也形成了固定的栏目模式,逐渐走向成熟。③《面对面》在此时启动,于1月11日作为大型人物访谈再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作为《东方时空》的周末版播出。王志带着他的质疑风格成为其固定主持人。
  在主持《面对面》之前,王志曾任湖南电视台记者,后在《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做主持人,之后做过《新闻调查》的主持人。他以主持风格老道、客观且犀利著称。
  在采访时,王志总是一袭西装,戴着眼镜,歪着脑袋,面无表情的发出疑问。“可有些人会认为”、“谁能证明”、“为什么”等简短的质问成了他标志性言语。有人诟病他的主持风格,认为对受访者不尊重。实际上,在记者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客观中立,记者应采访多方面的人物,尽量还原事实的真相。但《面对面》是“一对一”的专访,节目组并不能做到采访的平衡。王志面无表情的刨根问底,迫使被访对象对一些关键问题作出回答,而观众会因此做出自己的评判,从而使节目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得到体现。而且,通过追问,王志与受访者如同在做一场思想上的博弈。冲突和矛盾,使得节目更加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刺激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受访者谈话的37d216c36d45485909e2dc49c98654d9欲望,使其回答有深度。回答的方式,语言的表达,都可以向观众展现受访者的人物性格。
  2003年的非典时期,王志对一系列政府官员的犀利言语和直面提问,以及其深入非典一线采访医务人员的专业精神,使得《面对面》在正式播出三个月以后,一跃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之一。而同时广为人知的,还有王志的“质疑”风格。
  3、探寻者:董倩
  2008年2月24日,董倩接替王志担任主持人。从此,《面对面》的主持人更替频繁,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为女性。董倩在主持《面对面》的同时,还在主持《新闻1+1》等新闻栏目。主持人并未和《面对面》形成非常紧密的联系。
  董倩曾在《焦点访谈》编辑组工作,后任《东方之子》和《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现任《央视论坛》主持人,《面对面》、《新闻1+1》栏目主持。她经常穿风衣、小西装等较为正式的服装,留着短发,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深刻、温暖和理解。《面对面》的主持风格,从王志咄咄逼人气势凌厉的“质问”,变成了董倩相对温和知性的“探寻”。
  在细节上,节目也做了一些调整。片头的主持人照片没有了,在每期节目刚开始的时候,加入了一段“开场白”——主持人站在镜头前,向观众口头陈述采访原因。而且在节目结束的,又添加了一段“结束语”,对采访进行总结,升华主题。这一改变延续至今。这种细微的改变,使得节目的完整性和观赏性加强,而且日益活泼起来。
  4、观察者:柴静
  2009年到2011年8月,柴静虽然主持时间不长,但她柔中带刚、掷地有声的言辞,平静柔和的表情,细腻的观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主持《面对面》之前,她做过电台主持,电视台主持,在《新闻调查》做过出镜记者。在非典时期,她冒险深入一线报道使她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而在《新闻调查》做出镜记者,使她有了较高的出镜率,很多人喜欢她热情而冷静的采访风格。在她主持《面对面》之后,鲜明的“柴氏风格”使节目进一步改变,人文关怀加强,节目受到了较高的关注。
  柴静留着短发,出境时喜欢围一条围巾,穿着素色衣服,典型的文艺女青年的形象。而有时考虑到访谈对象,她的着装也会发生改变。在采访外国乡村支教教师卢安克时,她穿着水红色的老式呢子褂;而在采访残运会火炬手侯斌时,她穿着一件简单的黄色衬衫。这些细节可以缩小与被采访者的距离感,提高采访的效果。在采访时,她的身体稍稍前倾,睁着大眼睛,神情专注。相比之前两位主持人,柴静喜欢从小处着眼,问题也更加具体、细致。这使她的采访更像交谈,而人物的性格和想法都以真实的状态呈现。她就像是一位观察者,帮助观众去看。
  三、《面对面》的三个变化
  1、节目形式微调,渐趋活泼
  在节目成立初期,除了非典时期主持人深入一线采访的特殊情况外,画面的变化不多,只是在主持人和被采访者之间切换,连背景音乐都几乎没有。在播出一段时期之后,节目对此进行了微调。主持人出境采访的次数增多,在适当的时候节目也会添加背景音乐来烘托环境,如王志对崔永元“我的长征xx6LPpQLD869ocPR+GxVmQ==”的采访中,一面是崔永元叙述“我的长征”旅途上的辛苦和见闻,一面是他们当时的录像,并且配上了悠扬的背景音乐,更加诠释了当时“我的长征”的真实情景。
  从节目的结构上看,“开场白”和“结束语”的添加,视频短片的加长,使得画面的动感加强。虽然节目保持着“一对一”对话的特色,但是节目里采访数人的情况已经多次出现。
  2、从新闻到人物,叙述重点的转变
  在《面对面》播出之初,尤其是非典时期,是将“新闻”放在首位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性减小,人物性增强。有很多时候,节目是通过人物讲述自己的经历来体现其思想和价值观的。尤其是在人物系列专访中,对人物的访问还出现了一定的模式——先以新闻为开篇带出人物,通过提问介绍人物的经历,再回到现实深化主题。这时,新闻仅是介绍人物的由头。
  3、节目从追问到追求人文关怀
  从王志到柴静,主持人的改变,使得节目的风格发生变化。从王志的咄咄逼人的质问,到柴静的真诚倾听,节目更加富有人文关怀。有人说,“柴静的《面对面》是感性的,细腻贴近;柴静的《面对面》又是理性的,收放有度。”正是这种理性和感性的融合,使得节目在呈现事实的同时又对“人”有突出的描摹。如在采访卢安克的时候,是在卢安克所支教的小学录制的节目,采访是在村庄旁的山上进行的。柴静和卢安克两个人坐在小板凳上对话,就像农家人在饭后闲聊。而对卢安克的学生的采访则是在教室里进行的——在被访人熟悉的地方进行采访,可以使他们在被采访时情绪缓和、思维流畅。
  结语
  身为新闻人物访谈节目的元老,《面对面》已经走过了9个春秋。在电视改革深化时期,它的诞生几经曲折,但由于一代新闻人的理想和热情,最终取得成功。开播仅三个月,便成了央视品牌节目之一。在高起点之后,王志带领它走向了成熟,而董倩和柴静又为它增添了人文气息。随着访谈节目的大众化,它也随之改变。但是对于其安身立命的特色,却是牢牢握在手,不敢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