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弱势群体报道探析
2012-12-31杨静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近年来,弱势群体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作为新闻媒体,有责任帮助弱势群体行使话语权,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特别是都市报类媒体,也更多的将焦点对准了这部分人群。但是,在日益增多的报道中,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弱势群体 都市报 话语权
一、都市报报道中弱势群体的界定
“弱势群体”亦称“社会弱者”、“脆弱群体”或“社会弱势群体”,对其含义,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
第二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从而导致生存困难和发展机会匮乏的那部分人群。该观点主要强调社会资源获得与占有的匮乏性。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弱势群体是指赁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和生活有困难的群体”。该观点主要强调生活贫困性。
第四种观点综合了各方面看法,提出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该观点认为弱势群体应在经济利益、生活质量和承受力三个方面具有同一性。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外延,应主要包括生理性弱势人群、贫困农牧民、城市边缘人群体、失业下岗人员、天灾人祸中的困难者等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报道,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对于媒体来说自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都市报弱势群体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目前都市报的普遍内容上可以看到,有关弱势群体的报道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都市报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大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受众本位”的回归,也促使都市报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
总体来看,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是符合社会进步意义的,但在实践当中,也有很多问题凸现出来。
1、真正关心弱势群体,满足这一群体的信息需求
弱势群体作为受众的一部分,对于媒体的接触渠道和信息接纳,在社会生活中,相较于也处于不利地位,媒体自身应从受众需求的角度,最大限度满足这部分人群的信息需求。
都市报首先要清楚知道弱势群体最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真实反映弱势群体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去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实行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促进新闻工作者切实深入到群众中去,到最基层的地方,到最困难的地方,了解群众的真实信息和需要。最困难的地方,往往是弱势群体最集中的地方,关心和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应该成为都市报类媒体关注的重点。比如下岗失业人员曾一度广泛关注的办理小额担保贷款问题,各都市报均对此进行了强烈关注,花大版面刊登小额担保贷款的具体流程,呼吁加大贷款力度和加快审批速度,还从金融机构的角度,针对部分贷款人信用意识不足的问题,给广大下岗失业人员诠释利弊,真正起到了引导作用。
2、充分赋予弱势群体话语权,切实帮助他们维权
弱势群体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处于缺位的状态。这里所说的“缺位”有两层含义:首先,有关弱势群体的信息较少在媒体上出现。其次,有关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中,弱势群体自身往往没有话语权。
在已有的都市报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中,他们大多作为被动的报道对象出现在新闻之中。“跳楼秀”新闻中的主人公一直“被叙述”,却很少得到发言的机会;即使在“下岗再就业”等与弱势群体息息相关的话题上,掌握话语权的仍旧是社会精英,弱势群体的表达权力已经被传媒悄然替代了。这样的话语权缺失,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即传播学中“知沟理论”的假设说,信息闭塞的弱势群体在接触媒体和使用媒体方面与社会主流群体越来越远,两极分化亦会愈加严重。
弱势群体话语权的丧失,实际上是一个“传媒接近权”的问题。这一概念的核心即要求媒体担负起社会职责,免于让媒体的声音完全被精英群体遮蔽。按照美国传媒法学家欧文·费斯(Owen M. Fiss)的说法,即“给那些公共广场中声音弱小的人分配公共资源——分发扩音器——使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听见。国家甚至不得不压制一些人的声音,为了能够听到另一些人的声音。”对于人数众多却声音微小的弱势社会群体,传媒应该担负起这样的责任。
比如很多都市报开办了“欠薪追讨”热线,较为实在地保障了外来务工人员利益。在这个栏目的一系列报道中,记者走近这些打工者的生活,用平视的眼光,而非以居高临下的“社会精英”自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的疾苦。在报道中记者还使用了化名、“马赛克”等手段保护这些打工者的隐私,使新闻报道起到了正面的效果。
3、提升报道中弱势群体的尊严指数
弱势群体往往自尊心很强,心理敏感,所以在都市报的新闻报道中,更应该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尊严。
在一些媒体上,农民工在报道中经常与“随地吐痰”,“偷盗”等词汇相连。在2004年,《燕赵都市报》报道了赵某采取威胁跳楼的手段为工地上受伤的儿子讨要治疗费用,并称之为“跳楼秀”,这一说法立刻激起了广泛的指责,认为“媒体在报道弱势群体时缺乏最基本的人性关怀,缺乏对生命最起码的敬畏”。
在现实中,一些弱势群体的故事本来不具有新闻价值,往往经过媒体“导演”和“策划”,作为被消费的“戏剧”出现。“犀利哥”的乞丐照片,因其衣着打扮适应“潮流”而在网络上得到热捧,各大新闻媒体也随之迅速跟进,纷纷以“宁波乞丐王子秒杀网友”、“史上最牛乞丐”之类的标题对其展开报道。在“犀利哥”的娱乐风潮渐渐消退之时,媒体又联合当地救助部门“导演”了一系列“帮犀利哥寻找亲人”的新闻报道。而面对媒体镜头和频繁的闪光灯,这名乞丐“双腿紧张地颤抖,突然仰天长啸,然后沉默地流泪。”当他被自己的亲人接回家时,新闻媒体一方面欢庆自己“人道主义”的胜利,一方面又开始报道“犀利哥剃须不再犀利让网友失望”。
这种由媒体“导演”弱势群体“参演”的“媒体戏剧”,近年来频繁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之中。包括都市报在内的各类媒体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出现很多失范之处,概括来讲,这主要源于媒体的精英主义意识、媒体的商业利益追逐、专业主义素养的缺乏等原因。新闻报道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弱势群体在报道中保持尊严。首先,新闻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应当常态化,对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不能取决于政策调整和戏剧性突发事件的推动。其次,新闻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应避免将弱势群体标签化。当需要受帮扶的弱势群体直接露面接受采访时,新闻媒体应该考虑他们的自尊,不要公开他们的形象和真实姓名。
4、加强日常报道,避免“特定日期化”倾向
所谓“特定日期化””,是指都市报类媒体往往在某些节日的前后几天,才会“集中火力”,对节日主题搞一些突击报道,认为这样就达到对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目的。事实上,人文关怀是一项长期需要人们关注的工作。新闻报道要肯定人的物质存在、关怀人的精神状态、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持续不断的努力。
艾滋病日到了。这时,翻开报纸,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就把“艾滋病”的宣传放到了首位,这本没有错,最起码让我们知道了12月l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但这种一窝蜂的做法真正能给受众留下多少理性的认识却很难说。我们看到,有些新闻报道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在艾滋病患者的结婚问题上大做文章;有的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作一番轻描淡写的描述,对艾滋病宣传大使的报道却不惜笔墨。这种一阵风的做法很难改变人们对艾滋病的误解与偏见,因为我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是很长一段时间积累下来的一种比较顽固的意识。这种一时轰轰烈烈过后便销声匿迹的做法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这样的报道方式对艾滋病人来说是一种伤害,因为把他们当成炒作的对象。这样的新闻报道与其说是为了大众,不如说是为了给媒体自己涂脂抹粉。
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应是眼前关怀与长远关怀的统一,新闻报道人文关怀除了需关注人的眼前利益和需求外,人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是其重要内容。
结语
在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都市报更要在传媒资源上有意识地向弱势群体倾斜,实行“信息扶贫”。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使他们充分享有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媒介知情权和话语权。新闻媒介理应成为弘扬、倡导人文关怀的有力工具,使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新闻媒体的功能主要是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遗产传承,它不是慈善机构,单纯要求“新闻扶助弱势群体”,是违反新闻传播规律的。然而如果有心,从关于弱势群体的事实中挖掘有新闻价值的亮点,在遵循新闻价值标准的基础上,我们是能够做出既好看又有社会意义的关于弱势群体的新闻的,并非只有妖魔化弱势群体一条报道之路。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尊重弱势群体的要求,就不再显得让人为难和苛刻了。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社)
责编: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