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选题策划探析
2012-12-31陈维祝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摘 要】如何从十分有限的新闻资源中筛选出可供深度挖掘的选题,如何保证深度报道选题的可持续性?答案只有两个字——策划。实践证明,唯有主动策划,才能独辟蹊径闯出新路;唯有主动策划,才能做到新闻选题不枯竭。
【关键词】深度报道 选题 策划
一些地方党报将深度报道视为扩大社会影响、加强舆论监督、吸引读者关注的重要手段,不断强化深度报道栏目,有的还专门创设从事深度报道的新闻周刊,以适应高端读者的阅读需求,充分发挥纸质媒体的自身优势,对重大政策信息、重要新闻事件进行纵深的分析和客观的解释,有效引导进而主导社会舆论,进一步提升地方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蚌埠日报》于2009年底创办《深读周刊》,秉承“发现探求深度 深度创造影响”的宗旨,在深入调查采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方新闻背后的故事,系统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追述其因果、预测其趋向。特别是周刊一版开设“前沿报道”栏目,每一个选题都经过精心策划,内容可读性强、形式赏心悦目,一组组报道吸引了市民的眼球,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层次读者乃至市领导同志的关注和赞誉,同时也为《深读周刊》站稳脚跟、找准方向、提升影响力创造了条件。但是,作为一份专做深度报道的新闻周刊,既面临着来自正报和其它周刊、晚报的竞争,又因其受地域范围有限的制约,不可能像省级或者中央级媒体那样有全省和全国性的新闻资源可供挑选,于是经常面临新闻资源的匮乏和选题范围狭窄的困境,甚至有时会遇到选题“断炊”或者无米下锅的恐慌。如何从十分有限的新闻资源中筛选出可供深度挖掘的选题,如何保证深度报道选题的可持续性?答案只有两个字——策划。实践证明,唯有主动策划,才能独辟蹊径闯出新路;唯有主动策划,才能做到新闻选题不枯竭。
如何找寻和策划出角度新颖、能够带来冲击力和影响力的精当选题呢?
一、眼睛向内,从特殊时段上策划选题
重大节日、假日、活动日、纪念日等特殊时段,既是产生新闻的始发点,也是主动策划报道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往往带来关注度大、新闻价值含量高的效应,此时策划的深度报道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成为社会的聚焦点。因此,注重特殊时段的新闻策划,有意识地主动推出一些具有一定启发性而又被广大读者所认可的重头报道、系列报道,对创造报纸影响力,提升报纸品牌价值,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两年多的办报实践中,《深读周刊》克服诸多压力,紧紧盯住一些特殊的节点时段,通过特别的新闻策划,实现与众不同的新闻表现力,更多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广泛参与。
2010年3月12日植树节,《深读周刊》推出策划已久的“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系列报道”,为蚌埠市创园工作添“油”加“醋”。围绕“创园梦想”这一鲜明的主题,《深读周刊》主动进行组织策划,陆续推出《一座山水之城的绿色梦想》、《两大创园关键如何攻坚破局》、《四问淮北创园 蚌埠参照几何》等三篇佳作,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了市民参与创园工作的热情。特别是在10月份省政府考核组来蚌验收之际,《深读周刊》又及时推出了一篇反映近一年来蚌埠创园工作的成果之作《创园“大考”考出了什么》,从四个方面做了解读性的述评,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受到了社内外的好评,该版面还获得了2010年安徽省新闻奖版面奖三等奖。
2010年是纪念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意义非同寻常。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翻开了淮河治理新的一页,开启了新中国治水事业的伟大征程,毛泽东同志为此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波澜壮阔一甲子,沧桑巨变六十年。治淮成果怎么样?淮水真正实现安澜了吗?珠城人民还有什么期待?这一系列问题在治淮六十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显得愈发突出,引人关注。《深读周刊》把握珠城读者的阅读需求,提前作出策划,决定将治淮六十年的壮阔历程和今后的展望做一番详细的解读,记者,做了大量的采访,掌握了方方面面的素材,最终形成了一篇“前沿报道”栏目力作——《淮水安澜 从梦想走进现实》,第二天稿件见报后很多读者致电夸奖这篇稿件策划得及时、内容耐看,是比较成功的策划之作。
2010年下半年,媒体上大篇幅地报道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均出现用工荒、招工难现象,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但是,却没有一家报纸和电视媒体探讨中西部城市可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看到富士康从深圳内迁到河南郑州的报道后,《深读周刊》采编人员敏锐地观察到,从电子行业等用工需求大的产业迅速转移到内地的迹象可以判断,今后人力资源可能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蚌埠是个传统的人力输出大市,今后承接产业转移会不会出现人力资源缺乏的难题?于是,《深读周刊》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从特殊问题着手,策划了三篇有问题、有启迪、有思考的选题,形成了《“饥饿”的工厂》、《“徘徊”的工人》、《“流动”的财富》三篇重磅“炸弹”,在地方媒体惯常式的报道中脱颖而出,点中了内地城市用工的“要害”、争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命门”,触及了深层次、高起点的问题,读者欢呼过瘾,也使蚌埠市的决策者关注到这一问题,未雨绸缪,解决这一问题。
二、眼睛向外,从特殊事件上策划选题
在一个只有300多万人口的中等城市,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记者活动的地盘也很小,要让一个深度报道栏目持续进行,只有开辟新的渠道,谋划新的思路。眼睛向外,“走出去”便成为最佳选择。然而,《蚌埠日报》作为一家地方党报,以前还从未进行过这样的大胆策划,能做好吗?
2010年3月初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委书记陈启涛以议案等形式倡议:打造以蚌埠等城市为载体的淮河三角洲,让淮河三角洲成为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之间新的经济增长带。蚌埠作为沿淮城市群中心,如何借助这一新的战略平台起跳,在城市间的合作、城市群间的协作中找准自身定位,实现新一轮的加快发展,值得探讨和思考。于是,为了积极响应“对标追赶”的要求和“打造淮河三角洲”的倡议,《蚌埠日报·深读周刊》主动、精心策划了“潮涌淮海”大型系列采访活动,以蚌埠为中心并面向整个区域,历经两个多月的征程,长途跋涉几千公里,先后奔赴徐州、连云港、淮安、阜阳、临沂、宿迁、开封、济宁等八九个城市进行采访,紧密结合淮海经济区区域竞争与合作的现状,以合作共赢为主题,以“对标追赶”为重点,在宣传“淮三角”构想、呼吁“淮三角”共识的同时,突出采访报道“淮三角”代表城市和蚌埠的发展关联、合作意义以及发展启示。在报道过程中陆续发回数十篇重磅报道,一时间在蚌埠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促使《深读周刊》的影响力大步提升。
2011年6月30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里程最长、时速最快、标准最高的铁路京沪高铁正式运营。此前,沿线车站布点城市纷纷积蓄力量,谋划“高铁时代”的到来。围绕开埠百年和京沪高铁通车,蚌埠市积极筹备系列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形象,增加信心,加快崛起。《深读周刊》主动介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积极响应这一全市人民的高度关切,策划的“迎京沪高铁 庆开埠百年”大型跨地区采访活动,从6月8日到6月18日,通过记者的笔触和镜头,记录和追寻津浦铁路之于蚌埠的记忆,阐释京沪高铁将是改变蚌埠的深度力量,分析和报道高铁沿线廊坊、沧州、德州、枣庄、宿州、镇江等城市在抢抓高铁机遇方面给蚌埠带来的启示,陆续刊发了《走进中国铁道博物馆——找GLzgdLZCHcAUeqAC03ehvA==寻百年津浦的“蚌埠印记”》、《探访“津浦”第一站》、《走进京沪高铁出京第一站廊坊——一刻钟就能进北京》、《高铁缩短通向世界的距离——沧州西部新城集聚效应初显》、《主动出击打好“高铁牌”——本报采访组山东德州市见闻》、《枣庄旅游借力高铁“飞奔”》、《产业发展拉动高铁新城——本报采访组宿州市见闻》、《错位发展彰显特色——镇江奏响高铁经济发展强音》等数篇图文并茂的连续性报道。
《深读周刊》编采人员还将视野放得更宽更广,随即延伸和扩大了这次“迎京沪高铁 庆开埠百年”大型跨地区采访活动的报道效应,千里奔赴湖北湖南,采访联通湘鄂与珠三角的武广高铁沿线部分城市,探析他们迈入高铁时代后的得与失,思考蚌埠如何搭上高铁之旅,加快崛起、富民强市。
2009年12月26日,当时堪称世界时速最高的武广高铁投入运营。15个沿线布点城市,围绕鄂湘粤“三小时经济圈”,大做高铁文章,纷纷跨入千里城市群武广经济带的行列。无论是从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的角度考虑,还是从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角度考量,在时空中迅速移动的高铁所产生的“同城效应”,承载着每一座城市寻求发展突破、经济崛起与结构转型的殷切期望。2011年7月4 日,《深读周刊》带着京沪高铁蚌埠南站赋予蚌埠这座皖北中心城市的“高铁使命”,以虚心、虔诚的求学态度,“实地丈量”了湖北咸宁、赤壁、湖南株洲、郴州等一批武广高铁沿线城市。这些城市与蚌埠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度:或者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或者是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但都是经济欠发达城市。采写了《“逼”出来的高铁机遇——武广高铁沿线城市跨入“高铁时代”的启示(上)》、《“抢”过来的高铁机遇——武广高铁沿线城市跨入“高铁时代”的启示(下)》等稿件,寄希望于通过武广高铁沿线城市这一年多来的实践,给蚌埠带来些许启发或启示。在这两次高铁沿线的采访过程中,《深读周刊》进一步宣传了蚌埠,巩固了《蚌埠日报》与所采访地区地市党报的感情,进一步在全国展示了蚌埠新闻界的良好形象。
(作者:蚌埠日报新闻部主任)
责编: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