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应慎言“做秀” 等4则
2012-12-31
新闻世界 2012年8期
媒体应慎言“做秀”
据媒体报道,5月15日,深圳市25家市直机关的公务员志愿者走上街头,为百姓提供理发、擦鞋、修手机、免费照相等50余项便民服务。不料引发热议,据人民网调查,不少网友认为公务员上街擦皮鞋是做秀。
做秀一词由来已久,表达了人们对走过场、走形式、做表面文章等行为的不屑。但这一词汇有被媒体滥用之势,新闻标题动辄冠以“做秀”。拾荒阿姨救助受碾压的女童小悦悦被指“做秀”;陈光标高调募4千万善款向西部发红包被疑“做秀”;湖南某副市长公布老婆形象接受监督被指“做秀”……
而惯于怀疑别人“做秀”的人,常常忽略一个常识,那就是以自己的情绪代替背后的事实。此时,媒体不应人云亦云,照单收录网友反应,而应客观冷静报道事实。在被疑为“做秀”的背后是小悦悦被救之前十八名路人绕道而行;陈光标捐出了大把真金白银;湖南那位副市长公布老婆形象是为治理“脏乱差”,不给自己留余地。有了这么多事实的支持,轻易怀疑别人“做秀”,媒体的客观性独立性荡然无存。
“做秀”就像一个标签,贴上去容易,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视。不难发现,但凡有地方出台一项新政,有人做了一件善事,往往被怀疑为“做秀”。长此以往,无论是真心实意还是为了虚荣,不分青红皂白都当头一棒,统统贴上“做秀”标签,如果形成这样的舆论氛围,推动改革、愿做好事的人会越来越少。因此,媒体应慎言“做秀”,多提供事实。
(张文波/《中国记者》)
媒介融合下
传统媒体的突围
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传统媒体应怎样求生存求发展,怎样抓住机会顺势而上?
1、加强技术开发,实现多媒体平台发展。新媒体的交互性,快速内容更新、充分表达民意的功能使得其在新闻传播上影响深远。由于其快速的反应力推动了很多新闻事件的发展,新媒体也成为了社会公共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也将会越来越多的发挥出来。
2、巩固固有优势,口碑与影响力双赢。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如为了吸引眼球,获取点击率,而“编造的”大量的虚假信息的现象,有些信息甚至会触犯道德底线。除此之外,由于没有有效的资源整合,阅读时容易出现大量的信息爆炸,导致难以在有效时间内获取有效的信息,比如在浏览网站时,很容易出现,花费大量的时间却没有收获的现象。这些娱乐化信息和无效信息的充斥导致了思维的惰性以及全民娱乐化、媚俗化的消费倾向。而传统媒体本身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和洗礼,自身的建设已经比较完善,它有自己固有的职业准则和道德准则,已经有了一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那么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就要把这样的优势更进一步发挥出来。
(汪思梦/《新闻研究导刊》)
互动性及网络化思维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一个处于核心位置的关键词汇。真正的互动既有身体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只有当互动获得了心理维度,它才能够进入文化实践的层面。报纸可以考虑在自己的网站上建立一个读者门户。
1、良好的博客服务。该门户需要提供博客服务,报纸的记者和编辑都应开设博客,以便与读者进行直接而双向的交流。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读者认知一家报社是怎样开展工作的,也可以帮助记者和编辑积累个人声誉。更加重要的是,博客评论也成为报社观察自身工作的窗口。
2、跟帖管理。纽约时报的网站被广泛认可为最好也最有创新的媒体网站之一。它所产生的一流的新闻吸引到了顶尖读者。同时,所有读者的反馈都要经过编辑的审核。骂人的和从个人偏好出发的胡言乱语都是不被容忍的。
3、更新名单。这样的名录应该包括每个采编人员的个人小传,同时,由于新闻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应经常进行资料更新。这些名单的提供便于读者与客户、媒体间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联动。
4、鼓励使用社会媒介。媒体应鼓励员工使用微博和SNS。这些社会性媒介不仅是内容传播平台,也是新闻采集工具、能够帮助读者同记者、编辑建立直接关系,增强媒体的亲和力和可信度。
(胡泳/《新闻战线》)
避免都市报报道的“十多”
近段时间,部分都市报报道中不同程度的出现“十多”现象:报道外地丑闻多;报道外国的奇闻多;报道明星的绯闻多;报道买彩票的获大奖多;报道高级干部腐败多;报道新提拔干部质疑多;报道问题食品多;报道交通事故多;对海外华侨华人报忧多;报得不准的事也多。虽然报道的大多基于事实,但失去平衡难免产生负作用。
出现上述“十多”现象,对社会生活报道失衡,很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首先,相关都市报要摒弃只为吸引眼球的短视行为,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对国内国外的方方面面注意平衡报道,不可偏废。其次,读者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媒体上的负面新闻,要避免一叶障目。
(陈尚忠/《中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