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与什么有关?
2012-12-31朱俊明
百科知识 2012年10期
科学家认为,理论上人类寿命有120岁,乌龟有150岁,牛的寿命是30岁,这种物种之间的寿命差异是由基因决定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哺乳动物最高寿命相当于生长期的5~7倍。例如,狗的生长期为2年,寿命约为10~14年;马的生长期为5年,其寿命为25~35年。人也是哺乳动物,生长期为20~25年,自然寿命则应为100~175岁。另外研究还发现,细胞分裂的次数、周期,与寿命是相关的,可用细胞分裂次数乘以分裂周期,求得每种动物的寿命。如小白鼠的细胞约分裂12次,分裂周期为0.25年,其寿命为3年。而组成人体的细胞大约分裂50次,每次分裂周期为2.4年,故人的寿命约为120岁。 此外,寿命还与什么有关呢?
心率与寿命:
心率越慢寿命越长
科学家们早就发现,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等心率很快,每分钟可达数百次,但它们的寿命仅1~3年。相反,大的哺乳动物如鲸体重很大,心率慢,每分钟仅20次左右,其寿命却可达30~40年。科学家们进一步证实,在所有哺乳动物中都可发现这一规律:所有动物心脏大小都基本上是体重的0.5%~0.6%,所有的哺乳动物一生心跳基本是一致的,大约为7.3亿次,也就是说所有哺乳动物一生中单位体积肉体得到的血液流量是基本一致的。在正常范围内,寿命的长短与心跳的快慢呈反比。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类一生心跳大概为25~30亿次,是哺乳动物心跳的3~4倍。而人类也同样遵行这一规律:寿命的长短与心跳的快慢呈反比,即心率慢的人寿命长。人类死亡虽有多种指征,但是心跳停止是最重要的死亡指征之一。一旦心跳停止,生物进入死亡。
目前,人的平均寿命为70岁,在安静时的平均心跳为每分钟70次,那么一生中的心跳次数约为25.8亿次。而经常参加体力活动的人,心跳次数可降为每分钟60次以下,按每分钟60次计算,70年间共跳动22亿次。如果加上每天运动1小时,心跳为每分钟150次,总数为23.4亿次,比一般人少跳2.4亿次,平均计算,锻炼者可多活7.2岁。这种简单的数学计算,虽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然而长期坚持体力活动者心脏潜力大,心脏功能健全,因而寿命延长,这是有生理学依据的。
温度与寿命:
低温能长寿
与高温环境相比,低温环境能减慢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机能的运作相对和缓,由此消耗的“生命能”也就随之减少。科学家认为,生命活动是遵循“生命能”消耗规律而运作的,即一个人的“生命能”是有限的,消耗完了,生命也就画上了句号,故消耗越快,寿命越短。而低温环境是减缓“生命能”消耗速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有意识地调控“生命能”的消耗速度,使其慢些再慢些,做到细水长流,寿命便能得以延长。
据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寒带的人要比生活在热带的人长寿,因为低温会促使人体产生一种冬眠素。这种冬眠素可使细胞代谢减缓,养料消耗大大减少。人体各脏器只有在低温环境中才能长久地保持功能。大脑每降低1℃,氧代谢率可下降7%。“冷处理”可让人体各器官从中受益。
饮食与寿命:
吃得少可以长寿
许多研究表明吃得少可能会使人的寿命更长。加利福尼亚大学做过试验,让试验鼠只吃半饱,它们的寿命就比吃得多的同类长1倍。正在进行的试验显示,严格的低热量饮食也有助于增加灵长类动物的寿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