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速览
2012-12-31
董事会 2012年8期
Newsweek
2012年7月
Libor丑闻:伦敦金融之殇
日前,英国第二大商业银行巴克莱操纵Libor的丑闻震惊全球。而这一切缘起于泄露的巴克莱银行邮件。
2005年到2006年的电子邮件记录了巴克莱银行交易员多次向Libor报价员请求更改利率、人为操纵被称之为Libor的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被泄露的邮件表明这些交易人员很清楚自己在犯罪。无怪乎大西洋两岸(英国和美国)的监管机构一起处以巴克莱银行总计4.53亿美元的罚款。
Libor丑闻并非只是一个孤立事件,随着英国金融机构一桩又一桩的不正当交易与管理不善事件被揭露,“Libor门”被证实在其中至关重要。于是,巴克莱的CEO、董事长和首席运营官一个个引咎辞职。
Libor究竟是什么?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英国银行家协会的主持下,伦敦银行业开始逐日制定不同时间、不同货币的银行间拆借利率Libor。这些利率由大型银行选派代表参与共同会议确定,确定下来的利率即为各银行给其他行拆借资金收取的利息率。16个报价中的前四个和最后四个被剔除,Libor就是剩下8个数的平均值。说实话,天知道最后的均值会偏低还是偏高。
Libor数值的细微变化都会造成巨大影响。因为它是令人瞠目的庞大金融交易及工具的基础。根据一项估计,超过360万亿美金的金融衍生品使用这一基准利率。在高杠杆的金融世界里,1%的1/100变动就意味着数千万美元。
英格兰银行副行长塔克(Paul Tucker)是否授意巴克莱低报Libor?应该没有。巴克莱7月3日公布了2008年10月塔克与巴克莱CEO的电话内容。时处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Libor又是衡量银行间信任程度的重要工具,考虑到塔克在央行主要负责金融稳定,他对于巴克莱的Libor报价感兴趣很正常。
巴克莱的当头一棒之后,伦敦的亚洲对手们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事情发展到今时今日,伦敦金融中心的名誉已经碎了一地。塔克如果成为英国央行的下一任掌舵人,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全球国际金融服务转移到香港前,重塑伦敦形象。
Forbes
Magazine
2012年7月
史上最挥金如土总统
奥巴马总统最近宣称:“自我上任以来,联邦政府支出的增速是60年来各任总统中最慢的。”
可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网络评论员雷克斯?纳丁对此评论道:人们似乎忘了,每一届总统任期第一年的预算都是由上一届政府和国会审核的。前政府或者总统提出预算,再由前国会批准。此外,国会批准的预算可能与总统的提议相差甚远。
2008年2月,小布什提出2009财政年度预算增速3%的时候,显然已经失去对支出的控制。2008年的国会由民主党派掌控,众议院议长是南希?佩洛西,而坐立难安的奥巴马议员已开始竞选总统。当时,民主党国会有信心奥巴马会胜出,仅通过了2009财年12项拨款提案中的3项。随后在2009年,民主党国会通过了剩下的提案,奥巴马签署了文件。所以,奥巴马是2009财年爆炸性支出的直接推手。
回顾里根总统上任时,他并没有附和民主党国会关于1981财年的疯狂支出预算。现在估计没有多少人会记得里根当时备受批评的预算削减行为。那是他的首个立法提案,把6810亿美元的预算削减了310亿。
奥巴马在接任总统时也可以这么做,更何况国会都是他自己党派的人。然而他的第一项立法提案是所谓的刺激方案,使得未来联邦支出增加了近1万亿美元,是美国史上最昂贵的新政——当然,除了奥巴马医改计划。但是,不能指望通过借1万亿美元然后再全数支出来提振经济。奥巴马于是与国会一起通过了额外的4100亿美元追加支出,较小布什2008年被拒的提案数额大得多。到了2009年,又增加了400亿美元用于儿童医疗保险计划。
当然,上述只是世界史上最大单笔支出计划——奥巴马医改法案的序曲。医改计划目前还没有算进奥巴马的支出记录,因为要到2014年这一法案才会生效。国会预算局现在的记录是:第一个10年增加联邦支出1.6万亿美元。奥巴马2月发布的2013财年预算显示,在其四年任期里,联邦政府支出平均将占到GDP的24.4%。这意味着联邦政府支出从2008年的2.983万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3.796亿美元——是世界历史上最高的政府支出数字。
The
Economist
2012年7月
女性经理人“富矿”
性别歧视在亚洲很普遍,这对非沙文主义的公司来说是个机会。
在西方,女性大约占公司高管层和董事会的10%-20%,而亚洲女性在这方面的待遇远没有西方女性好。
也有例外。在澳大利亚,董事会和高管中的女性占比与美国、欧洲一些地区相仿。新加坡也有大量的女性居于管理层。但是其他地方就显得有点极端,而且这并不必然由国家贫穷所致。在日本和韩国,经济都比较发达,但是坐在董事会中的女性似乎都是端茶倒水的。
为何亚洲很少有女性占得这些高管或者董事会的肥缺呢?第一个原因恐怕是在亚洲国家里,职业女性较西方少很多。西方女性的劳动市场参与率通常在60%-70%;而在印度,尽管数百万的女性挥汗田间或者经营家庭作坊,但仅1/3的女性拥有正式工作。印度的教育也存在不平等。2009-2010年间进入印度管理学院的精英中只有10%-15%的女学生。此外,在部分亚洲国家,虽然有很多女性通过大学教育进入职业生涯,但她们也不如男性爬升得那么高。
在亚洲,还有一个额外的阻碍因素,即家庭公共服务的空白,例如没人照顾小孩。
此外,不同于西方,亚洲公司高层对这个主题并不感兴趣,70%的人都没有意识到性别多样化的战略意义。
而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公司因雇用大量女性而受益,例如日本化妆品公司资生堂以及美国思科。因为亚洲性别歧视的存在,它们可以很容易雇用到优秀的女性员工。
猎头公司海德思哲201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1/3的亚洲高层都在担心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如何吸引和留住他们所需要的员工。女性恰可以帮助填补这一空缺。
麦肯锡指出,高层中女性越多,公司表现越佳;亚洲企业更多地重用女性人才。不过,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5—10年时间。
Director
Magazine
2012年7月
公司治理新平衡点
今年,控制支出、推进多样化、完善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最优先考虑项。
虽然很多董事会认为外部干预的作用不大,但确实有越来越多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多地参与到公司治理中。今年以来,董事会受到的审查越来越细致,尤其是高管薪酬以及薪酬与绩效的关系。阿斯利康(AstraZeneca)、英杰华集团(Aviva)和三一镜报集团(Trinity Mirror Group)三家公司CEO的辞职显示出投资者对董事会问责制和职责的更多关注,也表明投资者影响力在增大。
此外,养老基金、基金管理集团等投资者开始向被投资公司要求更多证据来表明公司治理良好。去年12月,Legal & General投资管理公司宣布一项投资策略,要求被投资公司给出行之有效的董事会多样化方案——Legal & General笃信差异越多越能改善决策,使得公司运转更加稳妥。性别多样化也将继续吸引注意力。董事会和投资者应该相信性别多样化的力量,其确实能够为公司增加价值。
2012年接下来的时间里,董事会需要重视提升技能、增加经验和合理预期来避免群体思维。同时,还要平衡好其他需要董事负责的事项,保证他们投入足够时间,理解公司业务,并为财务、技术和风险管理带去新的思路。
目前,很多董事会都在对自身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反思和测评。新闻国际(News International)的悲剧可能导致更多公司把对风险管理的监督扩展到公司文化与声誉方面,而非仅仅关注经营层面。领导风险的管理也备受关注,不少董事会都通过邀请咨询师一起工作制定合适的继任计划,来降低领导更替的风险。
较20年前,公司治理在日程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公司必须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在董事会中找到适宜的平衡点和文化氛围,并将改进风险管理程序作为公司治理的重点。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12年7月
消费巨鳄竞逐越南
宝洁,这家已经在新兴市场取得35%销售收入的公司,正准备进军快速发展的越南,谋求未来市场。
6月1日,在距离河内50英里的 Minh Phuong村,一家新幼儿园正式开放。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学校一样,这家幼儿园有着深黄色的煤渣砖墙以及瓷砖地板。然而教室里有一些东西却很特别。每间教室门口都有一块银色的小匾,饰以教科书上极少见到的字句:“吉列,你最好的选择”,“帮宝适,安心睡眠”。这些都是宝洁公司在越南销售的品牌。这家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公司正想尽方法赢得越南消费者的心,手段包括慈善、电视广告等。
在亚洲市场摸爬滚打超过一个世纪的联合利华是宝洁的最大竞争对手。其他诸如金佰利(Kimberly Clark)、拜尔斯道夫(Beiersdorf)也在进军越南市场。
宝洁很敏锐地决定在目标对象仍年轻时抓住他们的心,要知道,越南45%的人口都在25岁以下。一旦宝洁圈住了这些消费者,就能锁定他们终身使用的各系列产品,共享越南未来的发展与繁荣。据世界银行称,越南在全球经济体中排名57,虽然近年来因通胀、劳动力增长缓慢和货币贬值导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是人均收入从1994年的220美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168美元。而且,越南9000万人口越来越渴望购买西方品牌。
由于欧洲和美国市场表现不佳,宝洁今年6月第三次降低利润预期,而新兴市场今年有望占宝洁全年销售的37%,较2011年的35%有所上升。虽然联合利华目前超过一半的销售额来自发展中国家,宝洁高管们乐观表示,在诸如Minh Phuong这样的村庄中依然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宝洁现在将赌注放在玉兰油等优质品牌以及较联合利华更广的产品范围上。当然,宝洁也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低成本产品,表示希望赢得各个阶层的消费者。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2年7月
股东,你尽责了么
公司高管与股东的未来之路困难重重。一方面,高管们振振有词地抱怨股东的干涉和猜疑增加了他们有效履行工作职责的难度。另一方面,股东也理直气壮地表示高管们口袋里装着数量惊人的薪水,但做出来的事情却效果平平。可怜董事会被夹在中间,在不断增加的压力下努力扮演忠实的股东守护人和严格的纪律执行者——尽管证据表明,董事会如果作为公司的战略顾问会更加有效。
这一僵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股东的权力渐渐觉醒之时。这一转变固然有着一定的政治经济诱因,但总体上离不开学术界兴起的“管理人员激励与行为的股东主导说”。根据上述理论,股东是公司的宇宙中心,管理人员和董事会必须围绕股东旋转。然而,现实与此格格不入。法律层面上,股东并不拥有公司。实践层面上,股东对于公司的重大决策没有最终决定权。虽然众多高管发誓对股东忠诚,然而他们的行为和薪酬常常不是这么表现的。美丽言辞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令呼吁投资者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声音越来越大。
过去的多年里,虽然股东获取了很多权力,但结果依然令人沮丧。那么,问题是出在股东身上吗?也许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作为现代投资者的作用。
股东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提供金钱、信息和约束力。但目前在这三方面,股东的表现都很差劲。
第一,金钱。成熟企业不会以留存收益或者借款来获取融资,因而主要诉求在股票市场。但是高频率的短线交易占了纽约证券交易所日交易量的70%,增加了公司资本的波动性。
第二,信息。股东通过股价传递和交流信息,但是人性令股东更加关注近期的简单信号而忽视长期的复杂趋势。市场价格提供的信息噪声极大,导致公司很难提炼出想要的信息。
第三,约束力。股东可以支配的惩戒工具只有两样:出售股份以及投票。小股东几乎没有话语权,而拥有大额股份的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又过于多样化,很难专注于一家公司的治理和表现。
因此,想要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必须区分长期持有者和短期交易者,找到那些能够承担“提供资金、信息特别是约束力责任”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