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2012-12-31蒋和芳

考试周刊 2012年37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创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重组教材,创设探究情境
  教材是传达学习信息的一个载体和范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地使用教材。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家调查爸爸妈妈的生日。上课时借助询问生日加深年月日的时间概念,继而问学生:“你已经知道哪些有关时间的知识?”这时学生都充满着因已有知识所带来的喜悦,竞相举手说:“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一年有大月和小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等等。我表扬他们:“你们真了不起,知道得这么多。可你们知道的知识虽然多,但很零碎、不够完整,这节课我们就来将这些知识系统地整理整理。同学们有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学习。”有学生立即提出:“为什么有时候一年有365天,有时一年有366天呢?”“为什么二月只有28或29天呢?”“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呢?”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在赞赏的同时及时分发年历卡(不同年份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这些问题。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导入,学生的思维被已有知识所激活,而且能借助已有知识所带来的自信提出问题。
  二、突破重难点,加深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而一些知识的重点就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地统一起来,我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施导时注意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正确理解分数意义是教学的重点,而单位“1”的抽象性又使它成为掌握分数意义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从观察图形入手,进行以下四个环节的引导:①观察。课本中的前六幅图形为第一组,后两幅图为第二组,让学生从第一组到第二组按顺序边观察边说出图中各将什么当成单位“1”,其中的阴影部分各表示几分之一。②对比。让学生将两组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③概括。通过观察和对比,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建立了关于单位“1”的比较清晰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④运用。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一种手段。于是我启发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单位“1”的意义。由于以具体生动的直观图形作为认知的起点,在向抽象思维过渡过程中,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学生对单位“1”含义有了较清晰而又准确的理解,顺利突破了难点。
  三、组织体验,建立概念
  “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内容,与前面学生学过的计量单位(元、角、分、厘米和米)相比,不如货币单位那样为学生日常生活所熟悉,也不如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它虽然“看不见”,却“摸得着”(学生有轻、重的生活经验和肢体感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觉体验1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重量观念。例如,课始可安排学生观察两个粉笔盒(一个空盒,一个装有粉笔),先让学生猜测它们各自的轻重,再让学生亲自掂一掂,使学生懂得要比较物体的轻重,不能只靠眼睛观察,而要采用掂一掂或称一称的方法。又如,认识重量单位“克”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教学时让学生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重量观念。再如,认识重量单位“千克”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下活动:①让学生把大米装在塑料袋里,并称出1千克的大米,让学生顺次传递,动手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有多重。②学生分别掂一掂自带的物品(如重500克的袋装黄豆,重250克的袋装味精),比较、体会不同重量物品的感觉差异。③发给每组三个装有大米重量不一的塑料袋(内有一袋重为1千克),让学生分别再手掂一掂,找出重1千克的袋子,看谁找得准。④让学生拿出若干课本和练习本,先用手掂一掂,并通过增减,估计一下是否有1千克。再用台秤验证,比比看,谁拿的最接近1千克。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感知、体验活动,学生对1千克的实际重量就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四、题型开放,灵活解答
  1.多余型开放题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在解题时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鉴别能力,从而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或25-(8+12)。
  做题时引导学生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这里25米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正确的列式是:8+12。
  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题,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2.隐藏型开放题是解题所需的某些条件隐藏在题目的背后,如不注意容易遗漏。在解题时既要考虑问题及明确的条件,又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隐藏着的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思维的缜密性。
  如:做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面袋,至少需要白布多少平方米?
  解答此题时,学生往往忽视了面袋有“两层”这个隐藏的条件,错误地列式为:8×5,正确列式应为:8×5×2。
  五、动手实践,培养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由此可见,新课程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这么说,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或实践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就不能形成技能,数学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例如:教学“体和体积”的概念,我在一个盛有水的正方体缸里放入一个圆柱形铁块,学生观察到水面上升了。这样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具有占据空间这一特征。然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悟出了圆柱形铁块的大小与上升水的体积有关,它们是相等的,从而从感性角度得出计算液体体积的多种方法。由于学生对认识客体的考察没有脱离实践,因此对“体”这种概念的认识就比较深刻,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在认识“体”这一概念以后,学生能主动借助于固体的体积去研究液体的体积。这种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的愿望及能力在实践中被诱发出来,并得到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当学生领悟到实践的价值时,就会自觉地萌发出再创造的动力。这样循环往复进行下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也会不断发展。
  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可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创建扎实有效的小学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