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色列的成功之道

2012-12-31谢宁

领导文萃 2012年10期

   问:说到教育,请问贵国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呢?用分数吗?
  潘立文:首先我想说的是,在我国,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尺度。因为我们认为,不怕学生犯错误,而是怕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对我们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育中是最重要的。
   我国的教育制度和中国不太一样。我知道,中国有高考,这对于每一个中国学生来说,都是压力很大的一个关卡。但是在我国12年的基础教育中,没有类似高考这样“一考制”的考试,而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考试,最后得出一个综合的评估结果。所以,我想以色列的学生大概没有中国学生面临的那种巨大的压力。
   而且,在以色列找工作,学历并不是唯一的资本,经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在以色列,出于国防安全的考量,有高中毕业后“服兵役”的规定,女生是两年,男生是三年。在部队中从事哪方面的工作,也是考核学生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里要提到一点,支撑以色列国民经济的很大一部分是高科技。对于学生来说,不止是在本科教育中会接触到有关高新科技的学习,在服兵役的时候,就有很多接触到高新科技的机会。
   问:在华尔街纽交所上市的约120个以色列公司几乎清一色全是高科技。除美国之外,它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这也和您刚刚提到的教育传统和服兵役的制度有一定关系吧?
   潘立文:肯定是这样的。首先,高科技在军队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学生在服兵役的阶段就能接触到高科技;第二,有关高科技的学习在大学里也是很重要的科目之一;第三就是我前面提到教育观念,以色列人从小就被灌输的不断追求创新的意识。这三点都和以色列科技的发达分不开。
   但是,我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们说了很多有关以色列的高科技和高科技人才的话题,可是,如果一个学生的天赋不在于此,那么也没有关系,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还有很多别的领域的人才也是以色列需要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和老师就会尽可能地帮助他找到他的长项,并据此培养他,而不是一定要进大学学习高科技。
   问:您认为中以两国的文化、观念上的异同之处分别是什么?
   潘立文:中以之间的差别,我觉得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两国的“纪律观念”。我的意思是,在中国,很多时候都是父母说什么孩子做什么、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老板说什么员工做什么,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但是在以色列,情况绝对不是这样。两个犹太人,三种看法,这正是以色列人的性格特点。每个以色列人都很有主见,很有想法,他们不需要别人决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问:如此说来,以色列人从小习惯了提出异议,那么工作后面对老板的时候也会如此吗?老板不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吗?
   潘立文:提异议的方法有很多,也不是提异议就要用强硬的态度。在以色列,员工与老板意见相左的情况时有发生。一般都是员工明确地表示,自己有一个更加优胜的方案,比现有的方案更值得大家参考。当然以色列的老板也是很民主的,因为员工和雇主的目的都是为了公司的发展。如果新的提议真的是对公司的发展更加有利,那么老板往往会欣然接受。这点和中国也不太一样,在中国,老板是绝对的权力集中者,在以色列可不是这样的。就像在中国,称呼老师都是某某老师,称呼上司也是某某经理等,但是在以色列,都是直呼其名。从这个小细节,大概就能看出中以两国的差别。
  (摘自《博览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