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端群体究竟有多少出身“草根”
2012-12-31杨昀赟
领导文萃 2012年10期
“草根”是一个形象比喻,泛指普通的平民百姓,他们不像“官二代”、“富二代”,都是白手起家,凭借个人奋斗实现了成功。那么,中国究竟有多少“草根”成功了?当代“草根”成功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面临哪些障碍呢?
当今中国存在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诸多人埋怨社会阶层固化,难以向上流动;另一方面,大量“草根”却抓住时代机遇,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了成功。“无望”与“希望”相互交织的强烈对比,令人深思和警醒。
逾八成党政干部自认“草根”
“草根”是一个形象比喻,在此指普通平民百姓,他们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范围包括工人、农民等一般城乡居民。在一项随机调查中,中国有83.4%的党政干部、84.1%的专家学者和85.3%的公司白领,都自认出身“草根”。为何这些在普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大都自认“草根”呢?
当然,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不断地社会主义改造,“贵族”、“富翁”在阶级上已基本被消灭,因此上溯个人背景,社会公众大都来自无外乎农民、工薪阶层等一般家庭。所以,他们大多坦承自己出身“草根”的身份,也是在做一种事实陈述。但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代表了一种价值认同,即他们不因曾经的“草根”身份而羞于提及,“草根”的标签他们也可以欣然纳之,这是一种可贵的“草根”意识。但仅有“草根”身份的认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要有为“草根”服务的意识。
那么,全社会成功“草根”的比例究竟有多高?针对这一问题,67.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不足5%,可见大多数人认为“草根”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项针对胡润富豪榜所公布的富豪身份调查显示,从1999年到2009年,每年前50名的富翁中,有近50%的富翁,其家庭出身一贫如洗。这两组数据至少从两个方面反映了当前社会财富的现状:一、改革开放以来,“草根”通过不懈努力有很大的成功几率,但由于“草根”基数大,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毕竟只是少数;二、当前社会财富分配不平衡,极少数人获得了大量财富,而大量“草根”却缺乏财富积聚,难以成功。
60、70、80后谁更易成功
中国60后、70后、80后,谁更容易成功?对于这个问题,44.1%的受调查者认为难度“上升”,39.2%认为难度“下降”。为什么选择“上升”与“下降”的受调查者比例大致相同?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要想取得成功,都有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关键在于看问题的角度。如60后的有利条件是,利用政策致富的空间和时代机遇都很大,可凭借政策的优惠和自己的头脑,白手起家。但缺点是,当时大家都一穷二白,摸着石头过河,走出第一步的难度可想而知。80后的有利条件如大学教育普遍化、社会环境更加规范等,但不足之处在于既得利益者已占据优势,许多行业提高了进入门槛等。中央党校曾对中国干部队伍中的60后、70后、80后干部分别进行了调研,就发现这些干部群体是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的:60后干部正当壮年,实践经验、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能力较强;70后干部正当而立之年,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积累,也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80后干部多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有朝气、激情和远大的志向。
那“草根”成功首要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呢?据调查显示,“善抓机遇,不怕冒险,敢于豁出去”占比19.2%,列首位。确实,放眼浙江民营企业,排名前几位的浙商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没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没有让人羡慕的后台靠山。如鲁冠球(民营企业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的第一份职业是打铁,李书福(吉利集团董事长)曾躬耕田亩……他们几乎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抓住机遇,才打开了自己创业致富的天地。
最大障碍来自外界
调查还显示,“草根”成功途中,遇到的障碍基本上都是能力之外的环境因素,分别是:“起步资金缺乏、无人相助”,占比21.9%;“腐败等不良风气干扰”,占比21.1%;“在大中城市,就业、教育、公共服务等机会不均等”,占比15.4%。
对于“草根”创业者来说,起步资金是事业开始的第一步,但“草根”本身家境不够优越,自己或者亲友的财力都比较有限。虽然国家对“草根”出身的创业者也有相应扶持政策,但如何选择项目,如何确定担保,如何避免风险等等,“草根”创业者都缺乏相应指导。而如今,腐败问题又成为影响社会肌体正常运转的巨大障碍。虽然我国的反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反腐败规章制度也日益规范缜密,但政府是否能真正实施,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创造一个“机会公平”的创业环境、一个完备的市场制度体系、一个鼓励创业的激励体系,还有待时日……
目前,中国仍处在一个社会变迁比较剧烈的时代,国家更应当适时营造一个有利于向上流动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让所有人都能够怀有一个“中国梦”。即使是平民“草根”,只要努力向上,都可能凭借自身的才华和拼搏,改变命运。只有这样,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坚强保障。
(摘自《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