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中国“后备干部”接班密码

2012-12-31

领导文萃 2012年10期

  中央2002年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指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从后备干部中选拔”。这正是后备干部“光环”对各级官员的吸引力所在。
   目前,我国已形成形同锥状的后备干部群体,覆盖了多个层级。其中省部级后备干部1000名左右、地厅级6000名、县处级约4万名,加起来近5万人。如果再加上乡科级、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后备干部,总量数以万计。未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很可能会在他们之中产生。
  接班人密码
   同为“后备”,为什么有的人很快就被提拔?有的人长期没有“转正”?
  进中青班
   前往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某种程度上是领导干部即将被重用的信号。该班脱产学习的时间长达半年或一年,主要面向地厅级。1995年起,中央明确定位“中青班就是为省部级领导干部培养后备力量的”。中组部会对学员选拔进行审核把关,还会派联络员全程跟班。
  能“上”能“下”
  “能上能下”亦是很多县处级直至省部级后备干部晋升前的必修课。如轮岗、到基层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以及到上级党政机关、大型企业挂职等。这些经历,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积累了更多领域的管理经验,增进了外界对他们的了解,赢得了更多的威望,也便于组织对他们做进一步考察。
   如今,上挂、下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形式亦有变化。2010年12月,66名中央部委后备干部陆续“空降”地方正式任职;而各省市随后也派员进入中央,引来关注。其实,无论是下派、上挂还是跨区域、跨领域交流,都凸显出“能下能上”、多岗位多层级锻炼经历已成为组织部门用人的重要考量因素。
  到一线去
  将后备干部派往急、难、险、重一线锻炼,择优任用,《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已有规定。不少地区还以一线工作的成效作为后备干部升迁的硬条件。
  争议后备
   “备而不用”谁之过?“仕途陷阱”如何防?后备与公选孰是孰非?这些问题,后备干部、组织官员、专家学者各有不同的解释,有时候各方的说法完全对立。
  “备而不用”与“用而不备”
   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有些地方,真正从后备干部名册中脱颖而出,由“备”而“用”的干部不足15%,80%以上的后备干部被埋没在名册里。“用而不备”也让基层干部感到困惑:“少数干部没有被列入后备干部名单,也没有经历过任何培养锻炼,就因‘特别优秀’等十分笼统的原因被破格提拔,将一众‘后备’变成了‘垫背’。”有基层后备干部反映说,要想获得提拔,没有关系和门路不容易做到,这已成为很多后备干部“最大的心病”。
   但记者采访的组织官员普遍认为,大范围选拔后备干部有利于拓宽组织选材的视野。湖南邵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林彦博直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把最优秀的人才选到领导岗位。后备干部如果不够优秀,备而不用有何不可?
   其实,要消解“备而不用”和“用而不备”的困惑,就要合理规划后备干部队伍,在用人时严格遵循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程序,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如在提拔后备干部时将具体理由公开,引入群众监督机制等。只有这样,后备干部才会少顾虑、有奔头。
  “提拔预期”与“仕途陷阱”
  毋庸讳言,“提拔”是后备干部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有时,“提拔预期”也会引得烦恼上身。有受访者表示,能当上后备干部体现了组织的信任。但目前局领导班子已经换了两届,我还一直属于后备。人都追求进步,我因此很苦恼。生活中,还有朋友常问“提拔了吗”。要是当初没当上后备,就不会有这么多尴尬。
   河南商丘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刘福奎总结出了后备干部受挫后易出现的七种心理:悲观郁闷、怨天尤人、嫉妒怨恨、逆反抵触、经济补偿、投机取巧、自暴自弃。组织官员还呼吁后备干部抵御社会消极观念的影响,以平常心看待官场的升迁提拔,防止“心理陷阱”变成“仕途陷阱”。
  对后备干部来说,进入后备队伍并不意味着进了提拔的“保险箱”,而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组织部门来说,如何发挥“提拔预期”的作用,激励苦干实干的正向能量,亦是后备干部工作的一个着力点。
  后备还是公选?
  四川省一名正科级后备干部王洪亮称,前段时间自己所在单位一把手出缺,自己后备5年了,正是转正的好机会。谁知,上级决定拿该职位出来公开选拔。“先笔试,再面试,后备干部和其他人一视同仁。”王洪亮虽然进入了面试,却因为太紧张发挥失常,没能当上一把手。王洪亮抱怨道:“早知道是这样,当初还去争当什么后备干部?又是学习,又是下派的,这不是白忙活了吗?组织上花那么多钱培养,不是冤枉了吗?”
   同是正科级后备干部,与王洪亮同场面试的余莹莹体会要积极得多:“我能在面试中获胜,与后备这些年的各种培训、挂职、转岗经历分不开。成为后备以后,组织上对我更了解了。公选尽管没有给后备干部加分,但我们确实有很多看不见的优势。”
  2010年,时任水利部办公厅处长的李中锋撰文,呼吁以公开选拔取代后备制度。他指出,公开选拔参与的广泛性、竞争的公开性以及流程的透明性,都是后备制度所严重缺乏的。
  事实上,尽管着力点不同,公开选拔与后备制度并不矛盾。早在2009年,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受访时就曾表示,对后备干部要坚持重在培养,不搞照顾性使用。因此,将公开选拔与后备制度相结合,通过公开选拔发现干部,再将其放入“流水线”进行打磨,就成了当下很多地方储备干部的新途径。另一方面,经过打磨的干部,在公选中更能体现“接地气”的优势。从本质上说,公选与后备,都是为了形成一支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二者殊途同归。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