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2012-12-31
领导文萃 2012年10期
思想解放要彻底
□俞可平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可用一句话概括: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就不可能有扭转中国历史进程的改革开放大业。只有彻底的解放思想,才能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思想解放越彻底,社会进步就越深刻。
老人比青年人思想更解放不正常
新思想、新观念的倡导者需要有一种超越个人利益,推进社会进步的强烈责任。这种境界其实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对于官员而言就是一种政治责任和政治道德。为政之德,最重要的是“执政为民”,即为公众谋利益。之所以现在许多官员不敢讲真话,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立主张,就是怕得罪上级,怕犯“错误”,怕自己的仕途受到影响。以至于出现老年人比青年人思想更解放的不正常现象。
首先不应当问“属中”还是“属西”
大家都要认真而严肃地问一问:为什么要解放思想?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答案只有一个,即“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是为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而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平等、幸福。任何思想、制度、政策,只要能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社会更公平正义,国家更民主富强,就值得追求和实践。
判断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政策,首先不应当问是“马”还是“非马”,“姓社”还是“姓资”,“属中”还是“属西”,而应当看它是不是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民主,人民的自由幸福,社会的公平正义,看它是否有利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
找准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解放思想不是无的放矢,要有针对性,旨在解决眼前最紧迫最重要的现实问题。
无论是当年邓小平竭力倡导的“改革开放”、“贫QmJelx0Yt1lYVUKCgQAkVUm2Gc4Px6Sr7a+xPf2zd0Y=穷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市场”、“三个有利于”等新思想,还是像“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敢为天下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深圳的“十大观念”,都是为了打破旧观念旧制度的束缚,解决制约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因而不仅具有极大的生命力,而且也产生了巨大的实际效果。
必须有一些突破性的改革
解放思想是为了行动,是为了改变现状,推动进步。
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制度的改革创新。在事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重点环节,必须有一些突破性的改革创新举措。解放思想必须去做,必须体现在制度改革上,最终要看它能否增加民众的实际利益,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思想解放的标准。
需要全民族的观念变革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掌握着社会权力,其思想和观念决定性地影响着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他们应当带头转变观念,成为解放思想的表率。不过,解放思想决不仅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事,更是全民族的事。处在社会大转型时代的全体中国人,都需要解放思想。各级领导干部有责任推动全民族的思想解放。执政党和政府要提供更加宽容的制度环境,鼓励广大民众革新旧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过程,是中华文明的进步过程。
改革最需要过人的胆识
□丁学良
邓小平南方讲话不但改变了深圳,改变了中国,而且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南方讲话让我最难忘的,是体现了过人的胆略和过人的见识。如果没有邓小平发出破冰的声音,中国很可能会重新捡起“文革”时代的那些观念和体制。1992年初,老百姓向往改革开放。谁不改革谁就下台,很多人可能有这种想法,但只有邓小平敢在全中国全世界面前把这话讲出来。而且他当时讲的那些要点站在全球视野上,也很了不起。
过人的胆识从哪儿来?靠学习,要不断跟最先进的地区和人才交流。展望未来20年,我建议深圳要对准比较的目标,这样才能激发出过人的胆识,产生过人的绩效。深圳应该把自己定位成开放性城市,千万不要成天跟国内的城市比。深圳政府应创造更有吸引力的软环境,为明天的深圳,为下一代的深圳尝试中国其他城市不敢尝试的改革措施。
中国的贫富差距非常大,原有的发展路径的问题、代价、内在矛盾和张力、外部压力和冲突,都已经很明显。未来的改革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基于自己的专业视角和实际调研,最看重两大块。第一大块是属于人力资本领域,第二大块是属于创业机会领域。要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拓展进入运用资本和创造更多资本的公平合理门路,这两大块是必不可少的弹跳板、起跑线。
人力资本的第一条腿就是强化公共教育系统,包括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只要想学习,都有机会。同时,政府应该在经济危机的关头以人力资本措施来扶持新生的弱势群体,以增加底层民众向上的流动性。第二条腿就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要能够覆盖当地所有居民人口,包括那些纳税的外来户口人士。
在创业机会领域,各行各业里创业和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应该大量开放给普通的公民,而不是垄断在政府手里,然后大量暗中输送到权势者以及其亲友手里。
为此,还必须在金融体制和政策上做根本的转变,不能将普通民众被迫以低利息储蓄在国有垄断银行里的钱,没完没了地注入大型国有垄断企业,而对民营企业服务甚少。
中国的服务业中,民间经营的大多数是低端的,如餐馆、零售店、洗脚店这些。涉及科技、文化、银行、教育等高端服务业的部分,政府实际上控制得太严。这些领域不放开,中国就很难出现大量高附加值的、创新的、提供高学历者就业机会的新型第三产业。
总而言之,中国只有通过综合性的对内开放,才能让更多中国的普通公民,无论来自乡村的还是城市的,找到更多提升自己人力资本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创业机会。这不但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真正走出困境是明智之途,对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性增长和社会的非强制性安定,都是基础性的良治善政。
建立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改革新共识
□孙立平
中国需要一次新的观念变革,现在是新观念形成的时刻。在过去的一年里好的东西在酝酿,坏的东西也在酝酿,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酝酿一个共识。这个共识是什么?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应该认识到:得变革,不改革不行。
2012年1月8日,我们发布了一个研究报告,讨论怎样面对当下的困境,报告最核心的观念是,现在面临的不是中等收入陷阱(可能也有这样的因素),而是转型陷阱。中国和很多国家在体制上有很大差别,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在改革中获得巨大利益的集团,不想再往前走,要求就停在这儿,他们正在把一些体制性的因素定型。过去把这种状态当作过渡性的改革,但现在有一种很明显的力量要求把这个权力与利益格局定型下来。
今天的中国可能有三种选择,一是往前走,一是往后退,一是就在这个地方别动,维持现状。从目前来说,维持现状是一个主导性的力量。这是中国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果了解这一点,就可以明确,在转型陷阱中,进一步深化改革阻力在什么地方。一方面,当然是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前一段时间有领导讲,现在改革最大的阻力是既得利益格局。如果说二三十年前最大的改革阻力是意识形态,现在已经不是了。
另外一个阻力就是改革共识的破裂。我经常参加一些关于改革的会议,我感觉到一种气氛,参加者至少在呼唤改革。但在社会中,甚至有些老百姓一提改革就心惊肉跳,因为一改不是这个地方要吃亏就是那个地方要吃亏。这才是改革的真正阻力。
现在不是改不改革的问题,不改革是死路一条。但如果没有对过去三十年改革的反思,也会走出很多问题。改革再出发,起点在什么地方?就是要有改革的新目标,新共识,新共识就是要有公平正义。三十年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三十年前还很容易改变财富格局,现在很难变了。社会在定型,如果不能用公平正义打破日益定型的利益格局,改革新共识很难建立。
另外,也只有公平正义才能为社会奠定更稳固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这个社会也越来越脆弱。问题在哪?我觉得社会需要精神基础,需要一个公认的价值。上上下下都要有这样的共识,而这就需要把社会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也只有重建公平正义这种共识,才能实现全面发展,提升人们幸福感,使人民生活得更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变革分不开,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今天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因为这些年的变革不彻底。我们需要更彻底的改革举措,以跳出转型陷阱,重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摘自《南方周末》)